王曦经典语录

孔子名言,大众最熟悉的10句出自孔子的名言及相应典故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其言论经弟子整理收录于《论语》中,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基因。



下面列举10句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孔子名言,并附上解说和相应的典故。

大众最熟悉的10句孔子名言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原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解说:

这是《论语》的开篇之句,影响力极大。它阐述了学习的真谛:
学习之后,能时常在实践中练习和复习,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这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它强调了学习是一个从认知到实践,并从中获得喜悦的完整过程。

*相应典故:

这并非一个具体的故事,而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
它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深刻理解——学习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身的成长与满足。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解说:

这句被称为“恕道”的黄金法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底线伦理。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它用一种将心比心的方式,教导人们最基本的尊重与宽容。

*相应典故:

这是孔子回答学生子贡提问时说的。
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受用终身,孔子便给出了这个“恕”字,并以此言阐释。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原文: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解说:

这句话说明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具备了成为老师的潜质。
它反对死记硬背,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性理解的重要性。

*相应典故:

孔子本人就是“温故而知新”的典范,他“述而不作”,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典籍,正是在“温故”的过程中,阐发出了新的仁、礼思想体系。



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原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解说:

这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则反省自己并加以改正。
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态度。

*相应典故:

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请教,这些人的身份、地位都不如他,但孔子认为他们在某些方面强于自己,便虚心求教,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句话。



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原文:

“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解说:

这是对待知识的诚实态度。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它反对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的浮夸学风,强调实事求是的认知态度是获取真知的第一步。

*相应典故:

这是孔子对弟子子路(仲由)说的。
子路性格勇猛耿直,有时可能显得鲁莽,孔子以此告诫他,对待知识要求真务实。



6.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原文:

“子贡问为仁。
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论语·卫灵公》)

*解说:

工匠想做好工作,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现在常被引申为做事要讲究方法,做好准备。

*相应典故:

孔子对子贡解释如何践行“仁德”时用了这个比喻。
他说,在一个国家里,要侍奉贤明的大夫,结交有仁德的士人,这些贤士就是帮助你修养仁德的“利器”。



7.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解说:

看到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
看到不贤的人,就要在内心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这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道德修养方法。

*相应典故: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普遍的道德要求,也是儒家“修身”的核心方法之一。
它鼓励一种积极向上、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原文: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解说: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眼前的忧患。
它强调了规划和预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做事要有前瞻性,不能只盯着眼前。

*相应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目睹了许多国家的兴衰存亡。
他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安于现状、缺乏深谋远虑,灾难很快就会降临。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解说:

(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将学习或工作本身视为一种乐趣。

*相应典故:

孔子描述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乐之者”的最佳写照。
他对学问和道义的追求,已经达到了沉醉其中、自得其乐的境界。



10.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解说: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节操。

*相应典故:

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被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日,弟子们都病倒了,但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
在这种极端困境下,他坚守道义、临危不惧的品格,正如岁寒中的松柏,愈发显得坚贞不屈。
这句话也被视为他对君子品格的期许。

这些名言历经两千多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导着人们的言行与思考,这正是孔子思想伟大和不朽的证明。
王曦网科编辑部  编辑:王悠然  编审:王北辰
• 加微信 80268606 好友请备注:王曦经典语录
• 合作、投稿、版权问题、进读者群…一步到位~


上一主题上一篇  >>更多王曦经典语录信息<<  下一篇下一主题

回复 190 王曦语录 2025-10-14 22:43:05

使用道具 举报


可爱搜索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可爱点心 keai.cn 1999年至今

 
王曦经典语录@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软件条款综合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博学专业提供留学申诉支持,DR.UNI致力于为全球留学生提供全面、专业、高效的学术支持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商城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