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17日,是阖家团圆的中秋节。 
 
那一天,广州市番禺区奥园广场,发生一起悲惨案件: 
 
女中学生美美,在这里跳楼自杀。 
 
  
 
自杀10天后,美美写给妈妈的遗书 
 
开始在网上流传。 
 
遗书中,美美这样写道: 
 
“妈妈,当你看到这张纸的时候,我可能已经不在了。 
 
妈妈对不起,女儿没能给您尽孝,女儿只是太累了,想睡一个觉……” 
 
  
 
接下来的文字里, 
 
美美写到作业的繁重、学校的排名、家庭的债务、补课的疯狂、未来的迷茫、内心的无力…… 
 
还有,她对妈妈极度的愧疚: 
 
“妈妈,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对不起妈妈,都是我的错,我只能现在让你止损了……” 
 
  
 
美美这封文笔略显稚嫩、内容疼痛扎心的遗书, 
 
在网上传开后,很多人看哭了: 
 
“这届孩子,真的真的太难了。” 
 
也有不少大V,凭借遗书中的只言片语, 
 
网暴美美的妈妈: 
 
“是妈妈,害死了这个孩子。” 
 
我劝你不要当这样的人。 
 
一,养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请问“消失的爸爸”去哪儿了? 
 
把孩子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妈妈,就像把社会的问题全部归咎于女人,本质上是厌女,不是客观。 
 
二,美美走之前给妈妈写遗书,恰恰证明她爱妈妈,妈妈也是她生前最放不下的人。 
 
只是,这份脆弱的母女之情, 
 
最终没能留住美美, 
 
小女孩被更强大更黑暗的能量,吞噬了。 
 
这更强大更黑暗的能量是什么? 
 
这,才是我们今天需要共同直面的问题—— 
 
懂事·抑郁症 
 
“妈妈对不起,我不能给您尽孝了。” 
 
“妈妈,我用了您太多钱……都是我的错。” 
 
“妈妈,我不在的时候你要照顾好自己,手机不要看得太晚。” 
 
“妈妈,美美永远爱你……”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 
 
美美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 
 
可怕的是: 
 
自杀的孩子,都是特别懂事的孩子。 
 
  
 
为什么? 
 
为什么越懂事越容易跌落抑郁? 
 
答案是: 
 
过分懂事,本质上是一种扼杀自我的讨好 
 
——时时处处都考虑别人的孩子,才被赞听话懂事。 
 
过分的讨好,本质上是一种阉割自我的压抑 
 
——在“我不重要”的惯性认知里,自我贬损,自我攻击,自我惩罚。 
 
每个抑郁症患者体内,都住着一个严厉的自我惩罚者。 
 
自杀,不过是她(他)以献祭生命的方式,对自己进行的最后一场惩罚。 
 
所以,心理学上有种说法: 
 
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可怕,过分懂事的孩子才可怕。 
 
一个孩子上蹿下跳、左翻右跃、搞七搞八, 
 
犹如荒原撒欢的怪兽, 
 
也像没戴紧箍咒的孙悟空, 
 
是原始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生命力旺盛的孩子, 
 
学习不一定最优,但绝对不会抑郁。 
 
因为他对外释放了攻击性。 
 
而攻击性,是生命力的体现。 
 
  
 
反之, 
 
那些看起来乖巧、懂事、从不惹事的孩子, 
 
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她(他)从不向外攻击他人,只能向内惩罚自己。 
 
越惩罚自己,她(他)内在的生命力越弱, 
 
直至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最后一点希望破灭。 
 
所以,亲爱的朋友: 
 
当你夸你的孩子懂事时,请停下来观察一下, 
 
他(她)有没有一直讨好大人,过分委屈自己。 
 
当你嫌弃你的孩子太调皮时, 
 
也请停下来看一看, 
 
她(他)是不是在通过向外攻击, 
 
博取大人关注,捍卫自己感受。 
 
透过孩子表象的症候,看见孩子内在的需求,是养育的第一步。 
 
贫困·愧疚感 
 
“我见过您因身上的债务而烦躁,我也见过那些有钱人的夸张……” 
 
“妈妈你经常说我用了你太多钱,要是没有我,你不会变成现在这样。” 
 
“您不再给我花钱了,也不用那么累了。” 
 
通过遗书上的这些内容, 
 
我们能看出自杀前的美美, 
 
陷入了极度愧疚中。 
 
这愧疚,不仅是妈妈带给她的。 
 
还有社会贫富、教育内卷, 
 
带给她的落差,让她在不愿为难妈妈, 
 
也不想被人嘲讽中,决定杀掉自己。 
 
  
 
愧疚感带来的羞耻感,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趋向“死能量”]的。 
 
因为羞耻感,无法轻易说出口, 
 
会被我们巧妙地藏起来,关到潜意识的阴影里。 
 
当我们阴影里隐藏太多羞耻后, 
 
我们的能量就会变得越来越沉重悲伤。 
 
沉重悲伤越攒越多, 
 
我们就会越绝望,越没有活力。 
 
抑郁症患者,本质上是活力丧失殆尽的无力者。 
 
我开头说了,不赞同大V们网暴美美的妈妈。 
 
但我期待看到这篇文的父母们, 
 
能从这则悲剧中,体察自己日常生活中, 
 
有没有给孩子人为制造羞耻。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咱家这么穷,你学习不好对得起我吗?” 
 
“要不是因为你,我怎么会活得这么辛苦!” 
 
诸如此类,脱口而出的“毒话”, 
 
都会让孩子陷入“我是个罪人”自罪感。 
 
会让孩子觉得她(他)是累赘、是废物、是包袱, 
 
没有自己父母会活得很好。 
 
直至最后,走向“算了,我死了, 
 
爸妈就没有这么累了”的轻生。 
 
  
 
没有100分的父母, 
 
但60分的父母也要好好学习的一课, 
 
是不带羞耻的表达: 
 
“我刚才那么做,是因为我太看重自己的面子,不是你错了。” 
 
“咱家是很穷,但挣钱是爸爸妈妈的事情。” 
 
“在你出生前,爸爸妈妈就活得不轻松,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一家人好好的,总会有办法。” 
 
不带羞耻感的表达,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走出心穷的诅咒,变得开阔,拥抱好运。 
 
学业·消极感 
 
“感觉现在最累的不是上班,而是学习。” 
 
“三天中秋假,调休一天,光是书面作业就有14个,背书、实验放在一起,就有20个了。” 
 
“大人都不情愿上班,但有工资,学生上学累死累活的只有中高考……” 
 
美美遗书中这些充满无力感的表达, 
 
让我想起这样一个描述: 
 
如果把我们的孩子,看成公司里的员工,你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想自杀。 
 
每天五六点就要起来“上班”, 
 
上到下午七八点“下班”, 
 
回家还要带着任务“加班”三四个小时, 
 
到深夜十一二点。 
 
好不容易熬到了周六周日, 
 
又被爸妈拎到另一个公司“做兼职” (周末补习班) 。 
 
熬到了寒暑假,又被爸妈找一个强化公司, 
 
继续“上班” (假期预科班) 。 
 
每天KPI考核,考不好还被骂,考得好接着考。 
 
不能翘班,不能请假,从来不发工资。 
 
一干就是12年。 
 
这样的事儿,让大人干大人都想死,别说孩子了。 
 
  
 
著名心理学者洛萨达,提出过这样一个命题: 
 
一个人要想在群体里活命, 
 
他得到的积极向上的反馈, 
 
和他遭受的消极无力的反馈的比, 
 
大致是17:6,约等于3:1。 
 
当积极反馈为3,消极反馈为1时,一个人才有意愿在群体里活下去。 
 
否则,人很容易绝望,甚至想到死。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洛萨达心理线”。 
 
用到我们孩子身上: 
 
我们孩子在学校被肯定3次、被批评1 次, 
 
他才愿意待在学校里。 
 
而数据显示: 
 
中国的学生受到6次批评,才可能换回一次表扬。 
 
有的甚至连一次也没有。 
 
正向反馈的数值, 
 
仅为“洛萨达心理线”的1/18。 
 
我们的孩子, 
 
就是在这样匮乏肯定、鼓励和宽容的环境里, 
 
被老师批评、家长辱骂、同学嘲讽,从早累到晚。 
 
  
 
美美的遗书,是对教育和内卷的控诉,也是对学校和家长的提醒: 
 
我们所有大人正在联合起来, 
 
穷尽所有“培养”一届最绝望的孩子。 
 
是时候,收手了。 
 
未来·迷茫感 
 
很多人可能会说: 
 
“说到底,还是现在小孩太矫情,大人好吃好喝供着,小孩说跳楼就跳楼。 
 
我们那时候,父母不管我们,动不动还揍我们,我们不也活到现在吗?” 
 
这样的人, 
 
我建议你好好读读心理学家 
 
陈默老师的《中国的孩子早变了,老师和家长却执迷不悟》。 
 
读完后,你就会理解美美为何在遗书中说: 
 
“老师说‘先苦后甜,读书才有出息’,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出息的,妈妈我太累了!” 
 
我们那代人,学习读书、努力高考, 
 
是为了改命,是有看见确定的未来—— 
 
只要考上大学,真的就能找到工作, 
 
就能比父母活得更好。 
 
现在的孩子呢? 
 
没日没夜苦读,确定可期的未来在哪里? 
 
  
 
就像那个一心自杀的复旦教授的孩子说的那样: 
 
“我苦读,中招,高招,大学,研究生,参加工作,出来也不就是这个鬼样子,还不如现在死了算了。” 
 
无意义感,是困扰我们孩子的最大问题。 
 
这种无意义感, 
 
不是单靠大人的鸡血就能挽救的, 
 
它更需要全社会给孩子一个好的就业生存环境, 
 
让孩子们看到奋斗的意义。 
 
这是一个系统而深刻的命题,不该回避。 
 
我们的孩子,从来不怕吃苦的,前提是他们要相信苦有所得,苦有所值。 
 
回家·力量感 
 
“妈妈,我太累了。” 
 
这句话,不是已逝美美的呐喊, 
 
而是很多孩子的求救。 
 
我家孩子今年读初三, 
 
他时常也会抱怨“很累”。 
 
我有几个朋友的孩子在读高中, 
 
她们也常和我诉苦: 
 
“孩子太累了,早上5点多上学,晚上10来点才回来,吃饭只有一二十分钟的时间,孩子累得两眼无神,无精打采。” 
 
什么样的前途,配得上孩子如此的努力呢?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有个孩子读高中的女朋友, 
 
是这样做的: 
 
孩子喊累时,她会以“孩子病了”的理由, 
 
向老师请假,给孩子做好吃的,让孩子在家补觉。 
 
孩子考试失利时, 
 
她愿意让孩子退回到婴儿状态,在她身边哭一会儿; 
 
孩子崩溃绝望时, 
 
她愿意陪孩子一起哀悼丧失,在晦暗里待一会儿, 
 
然后等孩子情绪平复了, 
 
再和孩子一起从问题里找方法,再出发…… 
 
她和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缺半天课,一次没考好,崩溃哭一场,这些放到人生长河里看,根本就不算什么。 
 
最重要的,这是我的孩子,只有我能保护他。 
 
我要在他受伤时,让他记得回家的路。 
 
记住了回家的路,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是的,是这样的。 
 
能把一个孩子留下的,不是宏大口号和无效说教,而是过往岁月里,曾被大人深爱过的美好。 
 
被爱过的人,会在暗夜里,手拎小桔灯,找到回家路。 
 
他们内心有光,所以无惧黑暗。 
 
闲时花开(xsha369):作者刘娜,情感专栏作家,文艺也理性,温柔也死磕。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说明 
 
文字 | 刘娜 
 
公众号 | 闲时花开 
 
原标题 | 广州中学女生跳楼,遗书曝光:“妈妈,我太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