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人物
»
王曦人物
›
王曦
›
人物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杨振宁1922~2025、李政道1926~2024,中国双子星
2025年10月18日,103岁的杨振宁教授驾鹤西去,全球科学界同悲。
媒体在追忆他的世纪人生时,不约而同地再次提起另一个名字——李政道。
两位曾经并肩摘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双子星”,却在人生巅峰分道扬镳,留下长达六十余年不再合作的学术轨迹。
有人说,他们的决裂是华人科学界的“世纪之痛”;
也有人感叹,正因为太过耀眼,才容不得半点阴影。
今天,让我们暂时搁置恩怨,回到物理本身,回到他们共同写下的那些改变人类世界观的方程,回到他们各自独立攀上的科学高峰。
你会发现,无论“
杨—李
”还是“
李—杨
”,这两个姓氏早已像两条奔腾的大河,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上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两位巨匠的学术成就、合作始末与关系脉络,并给出正能量的历史坐标——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
从战火走向量子圣殿:两位天才的早年轨迹
1.
杨振宁(1922-2025)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师从“氢弹之父”泰勒。
1949年提出基本粒子“费米—杨模型”,首次把费米子与玻色子统一描述,泡利在私信中认为该模型值得进一步检验。
1954年与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Yang–Mills Theory),奠定今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数学框架。
标准模型三大支柱——电磁、弱、强相互作用,其弱电统一与量子色动力学均直接建筑于Yang–Mills方程之上。
诺贝尔奖得主维尔切克评论:
“没有Yang–Mills,就没有现代物理语言。”
1957年获诺奖后,继续深耕统计力学与可积系统,1967年提出Yang–Baxter方程,为后来量子群、拓扑量子计算、凝聚态可积模型奠基。
菲尔兹奖多次授予与Yang–Baxter方程相关的数学家。
1990年代回归清华,推动中国冷原子、量子信息、高能实验等学科建设,2013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籍,2021年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
李政道(1926-2024)
1926年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后转入西南联大,1946年赴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24岁获博士学位,是当时芝大物理系最年轻的博士之一。
1949年提出“李模型”(Lee Model),首次给出可解的场论模型,证明重整化群思想的可行性,被公认为是量子场论教学与研究的“试金石”。
1950年代系统研究β衰变与弱相互作用,提出“李—杨θ-τ疑难”与“重正化流”概念,为宇称不守恒实验奠定理论基础。
1960年代开拓高能中微子物理,提出“部分子模型”早期思想,为后来费曼的强子部分子图像与深度非弹散射实验铺平道路。
1977年提出“孤子袋模型”(Soliton Bag Model),首次把拓扑孤子引入强子结构,成为介于夸克模型与色散理论之间的里程碑。
1979年回国创建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立项与建设,被尊为“中国加速器之父”。
1994年获中国政府“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二、
并肩摘星:宇称不守恒——改写自然法则的1957年
1. “θ-τ疑难”横空出世 1955年,实验发现两种介子θ与τ质量、寿命几乎相同,却一个衰变成两个π介子、一个衰变成三个π介子。
若宇称守恒,它们必须是不同粒子;
但自然不允许如此“巧合”。
世界陷入困惑。
2.
咖啡馆里的灵光
1956年4月,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附近的小餐馆与同事研讨,提出“也许宇称在弱作用里不守恒”的大胆假设。
当夜他打电话给普林斯顿的杨振宁,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系统检验所有已有β衰变实验。
3.
理论计算与实验设计
理论侧:
二人推导出赝标量关联项〈σ·p〉,证明若电子出射方向与核自旋不对称,则宇称必然破缺。
实验侧:
他们邀请“低温女王”吴健雄领衔,利用美国国家标准局超低温核极化钴-60做β衰变测量。
4.
1957年1月15日:历史性的“电报”
吴组实验发现电子出射显著背向核自旋方向,不对称度接近-0.3,宇称守恒被“打破”。
哥伦比亚大学当天下午召开特别学术报告会,吸引大批媒体记者。
《纽约时报》头版称“自然法则失去一面镜子”。
5.
诺奖光速降临
同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跳过惯常多年考察,直接把物理学奖授予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
这是中国人首次获诺奖,也是诺奖史上从发现到授奖最快的案例之一。
6.
深远影响
粒子物理
:
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直接促成温伯格—萨拉姆弱电统一模型,7年后(1979)温伯格等人获诺奖。
宇宙学
:
宇称破缺与电荷-宇称(CP)破缺共同解释了宇宙正反物质不对称,为今日“宇宙学标准模型”奠基。
凝聚态
:
手征拓扑材料、外尔半金属、自旋电子学均利用宇称破缺机制设计新型量子器件。
三、
分道扬镳:从“最愉悦风景”到“世纪沉默”
1.
署名与排序——微小裂隙
1951年统计力学论文,杨振宁提议按年龄排“Yang–Lee”,李政道勉强同意;
第二篇李坚持字母序“Lee–Yang”。
学术圈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在两位同样骄傲的天才心里埋下阴影。
2.
诺奖领奖——尊严试金石
1957年斯德哥尔摩典礼,杨振宁提出按年龄顺序登台并安排夫人走在前面,李政道再次让步。
多年后李回忆: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们再也无法平等地分享荣耀。”
3.
《纽约客》事件——决裂临界点
1962年《纽约客》长文校样阶段,杨振宁要求把全部“李和杨”改为“杨和李”并加注年龄排序说明,李政道当场决定终止合作。
杨振宁落泪挽留无果,
从此“杨—李”成为绝响
。
4.
隔空交锋——学术与历史
2002–2009年,两人分别出版传记,对宇称不守恒“谁提出核心思想”各执一词。
李政道购书分送学界并附函批驳,杨振宁则在访谈中重申自己主导框架。
学界普遍认为,思想火花源于二人碰撞,难以切割。
5.
共同好友的叹息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前院长奥本海默早在1962年便感慨:
“李政道应该不要再做高能物理,杨振宁应该去看看精神医生。”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2024年追思李政道时说:
“两个强人如此亲密,决裂几乎不可避免。但历史会记得,他们让中国人第一次站上科学最高峰。”
四、
各自高峰:决裂后的科学人生
1.
杨振宁——规范与对称之美
Yang–Mills规范场论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理论物理最伟大建构”,直接催生标准模型。
Yang–Baxter可积系统成为数学物理跨界工具,影响量子群、纽结理论、拓扑量子计算。
2000年《自然》评选“
人类千年20大物理学家
”,
杨振宁与薛定谔、费曼并列
,也是唯一在世者。
2.
李政道——粒子与加速器的双重拓荒
“孤子袋模型”首次把拓扑概念引入强子结构,为后来的Skyrme模型、手征有效场论奠基。
1980年代回国推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使中国跻身高能俱乐部;BEPC至今仍在τ-粲物理领域领先世界。
创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30余年培养博士后超3000人,被誉为“中国理论物理黄埔军校”。
五、
历史坐标:他们给世界、给中国留下了什么?
1.
对世界物理学的贡献
宇称不守恒颠覆人类对“自然镜像”的直觉,开启弱电统一与CP破缺时代。
Yang–Mills理论成为标准模型数学基石,被誉为“理论物理的广义相对论级贡献”。
李政道在孤子、部分子、中微子等多领域持续输出,使粒子物理从“发现时代”迈向“精密时代”。
2.
对中国科学事业的推动
杨振宁:
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引进冷原子实验平台、设立“杨振宁奖学金”,直接促成中国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立项。
李政道:
BEPC、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均受益于其早期谋划;CCAST与“䇹政基金”资助上万名学生出国深造,为中国储备了大批科研领军人才。
二人共同影响:
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 2008 年编《中国加速器简史》统计,“该时期派出/引进人员中,约七成曾获李政道项目资助或杨振宁推荐信”。
3.
精神遗产
敢为天下先:宇称不守恒提出前,全球顶尖物理学家(包括泡利、费曼)皆认为“自然不会偏爱左手”,二人敢于挑战权威。
家国情怀:
1957年诺奖致辞,杨振宁引用《尚书》“民为邦本”,李政道引用《论语》“志于道,据于德”,让世界第一次听见中文经典与量子场论同框。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二人晚年均放弃美国籍或长期回国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叶落归根”。
#热点观察家#
六、
结语:把遗憾留给历史,把荣耀献给民族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是杨振宁晚年多次引用的诗句,也是他对李政道未能和解的终身遗憾。
李政道则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就像两个孩子,在沙滩上争抢闪光的贝壳,却忘了身后整片大海。”(李政道 1997 年《科学》杂志撰文)
的确,他们太过相似——同样年少成名,同样恃才傲物,同样渴望为中华民族赢得尊重;他们又太过骄傲——不肯在署名、领奖、排序上退后半步,终让亲密无间的合作成为绝唱。但历史不会只记录遗憾,更会记录高度:
因为杨振宁,人类拥有了Yang–Mills语言,得以读懂强子、核力与对称破缺;
因为李政道,宇宙失去了绝对镜像,却在废墟里孕育正反不对称的星辰;
因为他们共同写下的“宇称不守恒”,中国名字第一次刻进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从此世界知道:科学的天空,有东方智慧闪耀。
今天,当我们再次提起“杨—李”或“李—杨”,不妨把排序的执念放一边。
两位科学巨匠用一生证明:
中华民族不仅能学好物理,更能创造物理;不仅能跟随世界,更能引领世界。
把遗憾留给历史,把荣耀献给民族——这才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愿他们在另一个维度,继续并肩探讨对称与破缺,继续那场未完的散步。
原题|两个强人如此亲密,决裂几乎不可避免——共同好友评价杨振宁与李政道关系,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来源|百度 百家号
作者|草木香浅
可爱的人们还喜欢看:
兄弟
,
杨振宁
,
李政道
,
物理
,
诺贝尔奖
•
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的故事并不只有辉煌,还有不少让人唏嘘的恩怨。
•
杨振宁获求是终身成就奖,背后是他难以被人超越的付出
•
杨振宁教授因病逝世,享年103岁,2025年10月18日
•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口述史,缅怀物理学巨匠李政道(1926-2024)
•
王曦网科编辑部 编辑:王悠然 编审:王北辰
• 加微信 80268606 好友请备注:王曦人物
• 合作、投稿、版权问题、进读者群…一步到位~
上一篇
>>更多
王曦人物
信息<<
下一篇
回复
8
0
王曦人物
7 天前
发
使用道具
举报
可爱人生
»
王曦人物
›
王曦
›
人物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可爱点心 keai.cn 1999年至今
王曦人物
@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软件条款
|
综合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博学
专业提供
留学申诉
支持,
DR.UNI
致力于为全球留学生提供全面、专业、高效的学术支持服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商城
信息
微信/QQ同号: 8026 8606 沟通趁现在√
长按二维码识别 立即加好友沟通
→【服务无止境 品质您放心】←
【互 联 网】
⊕ A1
企业管理
⊕ A2
新品推广
⊕ A3
话题营销
⊕ A4
品牌宣传
⊕ A5
新闻发稿
⊕ A6
SEO优化
⊕ A7
抖音增粉
⊕ A8
网站建设
【南靖特产】
⊕ B1
麻竹笋
⊕ B2
大月饼
⊕ B3
农家菜肴
⊕ B4
特色农具
⊕ B5
金线莲
⊕ B6
巴戟天
⊕ B7
铁皮石斛
⊕ B8
牛樟芝
【美丽事业】
⊕ C1
整形美容
⊕ C2
新娘妆饰
⊕ C3
化妆品
⊕ C4
医美面膜
⊕ C5
电商运营
⊕ C6
视频拍摄
⊕ C7
服装穿搭
⊕ C8
鞋子帽子
【民族商品】
⊕ D1
青绣刺绣
⊕ D2
冬虫夏草
⊕ D3
新疆特产
⊕ D4
甘肃特产
⊕ D5
昆仑玉石
⊕ D6
耗牛肉干
⊕ D7
羊肉相关
⊕ D8
全国其他特产
【其他服务】
⊕ E1
企业咨询
⊕ E2
沙发家具
⊕ E3
茶叶批发
⊕ E4
眼镜配验
⊕ E5
下午茶点
⊕ E6
创业项目
⊕ E7
网红探店
⊕ E8
品牌策划
→【联系可爱点心】←
微信:80268606
Q Q:80268606
邮箱:80268606@keai.cn
网址:80268606.com
售后:18868898808→发短信
售后:18868898808@keai.cn
综合:wang@keai.cn
点击底部“品质商城”关闭
首页
商城
上市
世界
吃瓜
经济
新闻
娱乐
健康
文学
整形
安全
茶叶
成语
电视
电影
地理
法律
妇儿
歌剧
公益
管理
好酒
减肥
教育
驾校
解梦
军事
靓仔
历史
旅游
猫咪
美容
美食
嫩肤
品牌
汽车
情感
人物
软件
奇趣
生物
诗歌
王氏
书籍
特产
天文
体育
投诉
网科
装修
舞蹈
武术
小狗
两性
心理
戏曲
女孩
养老
研究
音乐
语录
展会
族谱
点击底部“信息中心”关闭
⑧
首页
商城
上市
世界
吃瓜
经济
新闻
娱乐
⑦
科技
文学
健康
安全
茶叶
成语
电视
电影
⑥
地理
法律
妇儿
歌剧
公益
管理
好酒
减肥
⑤
教育
驾校
解梦
军事
靓仔
历史
旅游
猫咪
④
美容
美食
嫩肤
品牌
汽车
情感
人物
软件
③
奇趣
生物
诗歌
书籍
特产
天文
体育
投诉
②
网科
装修
舞蹈
武术
小狗
两性
心理
戏曲
①
女孩
养老
研究
音乐
语录
展会
整形
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