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人物

江南春:传统营销理论过时了!江南春又出手了,83亿人民币,收购老对手新潮传媒




  
“如果有一天,我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开始对社会产生负价值,那才是我该退的时候。”
—— 江南春文 | 毛爷
采访 | 狂人、毛爷

当大多数人忙着抢风口、卷流量、赌爆款时,江南春又出手了——83亿人民币,收购老对手新潮传媒。
这笔交易震动了整个行业。“为什么现在?”
“为什么是新潮?”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
面对各种质疑,他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是互补性交易,也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事。”
但这话背后,是他一贯的节奏:不追热度、不信爆款、从不押短期的注。他说自己不赌,但这一注,他下了很多年。
这一次,他难得坐下来,聊收购、也聊他眼中的商战和品牌;聊电梯广告、也聊热爱、青春、人生。我们试图透过这场对话,理解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广告狂人,是怎么赢的。

01.“我一直睡得挺安稳的”
这次采访,我们从那个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开场——
“83亿收购新潮,是不是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江南春笑了笑:“我一直睡得挺安稳的。”
听起来像句轻描淡写的调侃,实则是他对这场收购的笃定。
他坦言,收购新潮,不是为了眼前的KPI,是为国际化提前铺路,是为中小客户市场蓄能。“全世界只有十几个国家有分众的业务,我希望未来能拓展到三四十个国家,更需要理解分众模式的人才。”
分众主攻一二线,新潮深耕三四线;分众服务大中品牌,新潮则熟练运作小客户和AOBS系统。两者在市场定位上互补,像是两个从未重叠的拼图,终于在今天拼到了一起。
很多人质疑,这83亿人民币是不是买贵了?江南春不避讳:“我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价格,基本等于新潮的融资金额。核心是正确的决定,只要方向是对的,贵了也是便宜的;要是方向错了,便宜也贵了。”
在电梯广告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上,新潮曾乘着资本的东风高速崛起。新潮估值一度高达20亿美元,且尚未盈利,价格与实际价值存在偏差。2025年,市场回归理性,新潮估值回落至83亿人民币,反映了当下的市场环境,也体现了投资方多年来的投入和公司本身的资产价值。“他们投了80多个亿,投资者也没获利,这家公司在中小企业领域还是有积累、有成果的。”
尽管两家在市场上曾短兵相接,江南春始终对新潮保持尊重。“分众主要业务是楼宇电视和社区海报占75%,而新潮做了六七十万块智能屏,我们智能屏也做了六七十万块。”他说得平静,却透着一股“你可以复刻我的模式,但你不一定能走进我的领地”的底气。
这份底气,来自分众的先发优势——300多万个终端,百亿级现金储备,以及品牌引爆能力,这是分众的护城河。
这场收购并不是简单的“吃掉对手”,而是一场双赢的融合。新潮的团队和品牌将继续保留,成为分众布局中小企业市场和流量型广告的关键引擎。
“淘宝、抖音的客户有上百万个,而分众服务的主要是2000个大品牌。为什么我们不能服务更多的中小客户?新潮的基因正适合做这件事。”
这正是分众“双轮驱动”战略的由来——品牌引爆+中小企业增长。
这场交易的意义,远不止于商业整合。它标志着一个老牌企业的进化与开放,也预示着中国电梯广告行业的新篇章。
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资本越来越短视的时代,江南春反复强调“合理的价格”“长期的价值”“人才的互补”“赛道的纵深”——这些听起来不够“热搜”,却构成了他对这次收购最真实的底色。

02.不会自己下场做消费品
在分众传媒董事长江南春的办公室,采访进行不到一个小时,他已经把“品牌”这个词提及了不下三十次

他语速极快,思路犀利,情绪饱满。与其说这是一次对话,不如说是他对当前广告生态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他有极强的表达欲,显然也有足够多的数据和案例支撑他的逻辑。
“分众不是渠道,是媒体。我们不是钓鱼的,是养鱼的。”
这是他最常用的比喻之一。渠道如抖音、淘宝,擅长在用户已产生明确需求后完成收割;而媒体,尤其是分众这样的线下场景媒体,负责在需求尚未成型前播种——认知、偏好、心智共识。
在过去几年流量红利尚存的时期,越来越多企业倾向于将预算投入社交平台,以期获得“即时成交”和“单链路归因”。但江南春对此始终抱持审慎的态度。
“你在互联网上刷到一个广告,冲动下单,产品到了,你甚至都不知道你买的品牌叫什么名字。当有其他类似的产品有更低的价格,你又买了别人的。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总有新的竞品,也总有更低的价格。”他说。
“而品牌,是你在关键时刻能第一时间想起的名字。”
他举了一个例子——稳稳鞋品牌“泰兰尼斯”。从年营收几亿到如今接近二十亿,从排名第五的童鞋品牌,到童鞋“第一认知”,分众用稳定的线下曝光配合创意内容,构建了认知上的“预埋”。
“你可能今天不买。但哪天你儿子摔了一跤,你一定会想起‘稳稳鞋’。”他说。
这是一种典型的“品效合一”路径——不是以ROI做唯一指挥棒,而是用品牌记忆,在未来的某个消费场景中赢得优先被选择的权利。
从营收规模看,抖音广告年收入已突破6000亿元,而分众才100多亿,但江南春并不回避这种对比,他反而用“价值分工”来解释。
“抖音是渠道,是流量分发器。分众是品牌场,是共识制造机。”他说。
在他眼中,渠道解决的是“临门一脚”的问题,负责最后的转化与收割;而品牌则像是在更早的阶段“筑坝蓄水”,决定你未来是否有持续的流量可以转化,是否有足够的定价权。
“只做货找人,总有一天你会失去掌控权。”
“你要触达,更要触动;你要种草,更要种树;你要流量,更要留心。”
这是他对当下品牌建设误区的总结。他反复强调的“心智留存”。不得不说,江南春的“诗人特质”总是藏在这类对仗工整的句子里。
“网红容易,长红很难;爆品容易,品牌更难。”江南春重复这个判断时,语气平静,却如钟声落地。
“我见过太多起势于流量红利和爆品运气的品牌,三五年内燃尽了所有关注度,却在五年后消失得比草还快。”
“而真正能穿越周期的,是在消费者心里,建立一种社会共识。”
相比传统的品牌广告投放,如今分众已进化为一个能闭环数据回流的“智能系统”。江南春详细介绍了他们与高德地图、天猫、抖音等平台的数据合作:
“一栋楼里的人有没有看过广告,之后有没有点击、搜索、加购、收藏、转化,我们通过阿里的天攻系统和抖音的火山引擎都能追踪。”
换句话说,线下广告的“可归因性”问题,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投放方可以从数据上看到——看过广告的人群,其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点击率、直播间转化率、品牌搜索量,都会大幅提高。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在天猫、抖音崛起的品牌,选择在年营收到达3~5亿时,把第一笔重金放到分众。
“破圈引爆、防卷竞对”,成为许多品牌走出平台内卷、建立第一认知的关键路径。兔头妈妈、袋鼠妈妈、谷雨、空刻、德佑、海龟爸爸…… 这些名字正在成为各自细分赛道的代名词。
“袋鼠妈妈投了上亿的广告,目标是打造‘青少年护肤第一品牌’。”江南春提起这件事时,语气平静,却透露着强烈的底气。

品牌,不是靠一场投流做大的,而是靠反复触达构建起来的。品牌真正的价值,不是立即让你多卖出一单,而是让你不靠打折,也能被选择。
“品牌的底层逻辑,是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位置,是为你的价格提供理由。”
所以,他坦言:“大多数人,不适合做品牌。因为品牌需要耐心,更需要信仰。”
因为当增长变得越来越难,企业终会意识到:没有在用户心中留下痕迹,所有数字终究只是短暂的热闹。
当我们顺势问他,是否曾考虑过自己亲手创立一个品牌时,江南春的回答意外地坦诚:“从来没考虑过。”他说,“隔行如隔山,我太了解做品牌、做企业有多难了,我致敬这些真正做的好的公司。”
他看过太多成功的案例,也见过太多失败的幻影。他知道,仅有品牌知识、广告理论、市场判断,是远远不够的。
“你可能懂10%、20%的品牌打造,但你不一定比东鹏特饮更懂渠道,不一定比农夫山泉更懂全国500万个网点的深度分销,不一定比波司登高总更懂一件羽绒服的工艺,也比不上飞鹤冷总对上游全产业链的把控。”
这是一种理性中的克制,也是一位品牌布道者最深的敬畏。他选择做一个更纯粹的角色——不下场造船,但愿做一座灯塔。照亮方向,指引航道,让真正有信仰、有准备的造船者,不在海上迷航。

03.这个世界高估了精准,低估了共识
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高楼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不是霓虹的熄灭,而是电梯前等待的十几秒。江南春正是这段“注意力空白”的重塑者。他把这短暂的瞬间,变成品牌与消费者心智建立的高频接口,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广告场景:分众传媒。
这位中文系出身的企业家,不是技术创新者,却是人性观察者。他相信广告不是说理的艺术,而是记忆的重复。他一再强调:这个世界高估了精准、互动和算法,低估了共识、重复与节奏。
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判断近乎异端。但江南春用分众传媒的实践证明,广告的本质不是信息,而是记忆;不是内容,而是节奏。“你老婆说你一句话,你可能不听,但她说三十天,你就听了。”
他说,广告要实现四个维度:高触达、高关注、高频次、高完播。其背后,是他对现代城市生活轨迹的深入研究——不是研究地标,而是研究人。
于是,电梯、写字楼、公寓楼这些封闭空间和高频滞留场景,成了广告的新边疆。在这些空间中,品牌信息不易被打断,能被重复、内化。他把电视广告搬进电梯,取消频道干扰,实现对注意力的“硬性分配”。他说:“电梯口只有一个频道。”这是广告主梦寐以求的场景控制力。

江南春援引诺奖得主卡尼曼的“纯粹曝光效应”,认为广告建立信任的关键不在说服,而在重复。真理不是被证明的,而是被重复的——这几乎成了他的商业哲学核心。
在“种草经济”和“精准投放”盛行的今天,江南春坚持“大众心智”的路径。他不相信一次种草就能占据心智,也不认为一次点击能建立忠诚。品牌应靠重复播下种子,靠节奏巩固记忆,靠共识驱动认知。
他称这种路径为“中心化思维”的回归。在个性化信息流主导的时代,他强调中心化媒体在引爆主流共识方面的不可替代性。他问道:信息越多、越碎片,人们记住的真的更多了吗?
针对品牌突围,他总结出分众传媒的三大价值:
❶ 抢占“无法跳过”的注意力:在手机上广告可以被跳过,但在写字楼电梯里,广告几乎不可规避,品牌信息得以完整传达。
❷ 要精准,更要共识:品牌的核心是进入消费者的“备选清单”。“大家都知道”“大家都选它”的共识感,是流量广告难以构建的。数据显示,分众投放过的用户,在抖音等平台的转化率平均高出30%以上。
❸ 种草重要,更要“种树”:在“无内容不营销”的时代,真正起效的内容,必须植根于清晰稳固的品牌认知。否则,内容种得再多,也容易变成野草杂草。
江南春的广告哲学,也延伸至他对消费品市场的判断。
他认为,一个能穿越周期的品牌,需具备三大能力:极致的供应链,深度的分销体系,以及牢固的心智占位。
他强调,品类创新并非灵感乍现,而是技术与消费趋势的交汇点。“不是第一,就是唯一”——这是他始终信奉的定位法则。
他提倡回归经典理论,如卡尼曼、特劳特、里斯等20世纪的认知心理与品牌定位理论,远胜于当下层出不穷的“营销黑话”。
即便在AI时代,他也强调物理世界的存在感无法被取代。线上再逼真,也比不过电梯门打开那一刻,LED屏带来的注意力强压。这种时间确定、空间封闭、心智空白的“物理缝隙”,是他精准穿透用户认知的通道。
江南春不害怕重复,甚至以此为傲。他相信广告不是抓住一瞬的兴趣,而是通过上百次、上千次的曝光,形成下意识的第一反应——那是“怕上火,喝王老吉”,“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的惯性。
在一个被算法重写的时代,他提醒人们:别忘了重复的力量,别低估人类认知的惰性。世界在变,但人的心智变化极其缓慢。广告,必须顺着人性走。

04.一年拜访1000多个客户
在中国商业界,很少有广告人像江南春这样,把“见客户”当成一种长期主义修行。
他一年拜访1000多个客户,每天见四五家创始人。哪怕是春节,他也常常选择飞往海外视察公司业务,落地即被同事接到办公室,而孩子则由家人带去当地游览,“让他们也多见点世面。”
这种节奏对大多数人而言已属极限,但江南春似乎乐在其中。他说:“热爱啊,见客户这事儿有什么难的?很多知识结构你不也是从客户那儿学来的吗?”
在江南春看来,与客户的高频交流不仅是对商业灵感的持续汲取,更是对信息密度、产业趋势和广告判断力的不断更新。他能够精准区分“神经肽、蛇毒肽、环肽、玻色因”这些术语背后的营销价值与市场落点,“虽然不能和行业专家相比,但在广告人里,敢说自己能和客户聊透这类专业话题的不多。”
他与创始人之间的交流并不轻松,反而常常“拷问式直面”。他有一套简洁却高压的方法论:
第一步,“逼死老板”——用一句话回答:“为什么消费者选择你,而不是别人?”创始人往往要几个小时才能想清楚。
第二步,“采访忠粉”——听最忠诚的用户是如何描述品牌与产品的价值。
第三步,“复盘销冠”——找销售冠军总结那些真正打动用户的关键语句。
这三道工序,既是内容提炼的方法,也是洞察品牌真实结构的剥离过程。他相信,一句真正有杀伤力的广告语,必须满足三要素:顾客能认、销售愿意用、竞争对手会恨。
当问及分众的失败案例时,江南春并不闪躲:“失败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不冒风险、没总结。”他说,很多品牌失败的根源在于“压强不够”,广告预算投得太散,“没有打透核心人群。”
相比一次性试投部分人群的 “互联网打法”,江南春更推崇“城市级密度投放”。他说,一旦30个城市同时点燃,或者把核心城市深度打透,搜索流、推荐流、购买流就会相互作用,“那一刻你就打爆了。”
广告行业流传已久的“三次曝光理论”,在江南春眼中早已过时。
他不只一次地指出,这一理论来源于1972年,由赫伯特·克鲁门提出,适用于高认知品牌如可口可乐,而非今天层出不穷的新品牌与新品类。他援引复旦大学谭北平博士的研究指出,对于新品而言,认知建立需要9~16次曝光,形成购买转化则需要超过30次。
“你教孩子一个新单词,一遍就会了吗?也要教十几遍吧。”他如此类比。
这种对“学习曲线”与“回忆曲线”的区分,构成了他对品牌投放节奏与资源密度的基本建议:在足够密集的媒体环境中,进行聚焦式压强投放,才能真正打透人群认知。
他的对谈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多创始人的信任与时间,还有一个关键原因——他不仅能输出,还能共情。
他曾说:“我是创业者,所以我理解他们。”在与客户交流中,他时常抛出一些哲学化的表达,比如“是即成,非即败”,“做判断时把是非和得失混在一起,就会开始纠结。”
这些句子之所以有效,不在于是否高明,而在于他与客户共享的焦虑语境。他不是站在媒体方的角度谈ROI,而是站在“做局者”的位置上,讨论是否值得下注、如何验证假设、以及最小代价的试错方法。
“你必须有价值,创始人才会给你时间。”他并不粉饰关系的建立,而是把知识与信任的对价机制讲得直白而坦率。
33年从业经验,2000亿广告预算,穿越过多个周期,造就了江南春对这个行业最本质的理解是:广告是一个长期的说服系统,而不是一场短期的成交竞赛。
他深信,“没有人能越过积累的力量。”记笔记、学习、复盘、对谈——这些看起来极其朴素的方法,是他对抗时代焦躁的路径依赖。
那些与上千位客户的对谈、判断与笔记,不只是分众的资产,更构成了当代中国品牌构建认知的底层方法论。这或许就是“真正有建树”的注解——不是说得多,而是留下了别人可以继续用的路径。

05.真正的“退休”是一种价值的终止
在企业家的世界里,江南春的生活节奏像一块永不落锤的节拍器。很多人知道他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电梯广告标杆,却很少人真正了解,他是如何以一种近乎燃烧的方式,度过每一个昼夜。
如果不是在出差的航班上,他的清晨始于七点。他平均每天四到五场会议,两场饭局。晚上九点以后,是大多数人一天的尾声,但对江南春而言,却只是另一个维度的开始。他出现在“隐溪茶馆”,这个位于上海的隐秘会客地标,迎来他一天中最后一场会议。
深夜回家,他还要用一场极热的淋浴“烫醒”自己。他形容那感觉像“烫死猪一样”,让意识再一次清醒,然后开始回复邮件,直到手机第三次从手中滑落为止。三次之后,他才放下手机,倒下五秒就能打起呼噜的那种。
他不喜欢锻炼,在电话会议时与机场穿梭的快走,日行也能上万步,就算运动量了。一个月回家一次,与家人短暂团聚两三天。但面对工作,他的身上,是一种稀有的、持续燃烧的热情。
那份热情,也体现在他不断写书、拍短视频、思考趋势上。

那不是“副业”,而是一种“内容工作者”的自我表达。“那是一种作品感。”江南春说。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位中文系出身的“营销作家”,以品牌为载体,记录中国商业的精神切面。他已写了六本书,他说,等到老去时,会坐在阳台上翻看这些书,“像在回顾中国品牌崛起的战争史。”
在极度疲惫时,他的身体也会罢工。“睡一觉就好了”,他说。对他而言,心累才是真正的累。体力的疲惫可以靠睡觉、靠吃药、靠泡脚缓解。他常提王阳明,喜欢那段“登山不看山头,只看脚下”的心学智慧。
江南春不否认部分年轻人对“躺平”的向往,但也不认为这是本质问题。他认为,每代人都有各自的焦虑与机会,“60后有改革红利,70后赶上南巡讲话,80后享受移动互联网红利,90后正在迈入AI时代。”他观察到,崛起者并不因时代优渥,而在于是否仍相信成长、相信未来。
而当我们问到,他这样的节奏要持续到什么时候,会不会有退休的打算时?他笑了笑,回答坦率:“从没规划过。”
他不愿“因为变老而被动退出”。他反而坚持,“人不是因为变老才停止工作,是因为停止工作才会变老。”在他看来,真正的“退休”并非一个年龄的节点,而是一种价值的终止。
“如果有一天,我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开始对社会产生负价值,那才是我该退的时候。”
“你看巴菲特94岁还在台上讲,他讲的东西依旧有洞见,依旧是穿越周期的真理。”他又补了一句,“他们的退休,其实是社会的一种损失。”
对江南春来说,“工作”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能量的来源,是价值实现的方式,更是一剂对抗衰老的心理疫苗。“干活有时候不是负担,是一种成就感,是满足感。你不做事,你就跟社会脱节了,慢慢你就真的老了。”
他说,真正让人垮掉的,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不再被需要”的感受。那些在60多岁、70多岁还被返聘的企业老将,往往比年轻人还要朝气蓬勃。
他认为,没有规划本身,就是一种规划。他不为“退”留位置,因为他还在为“进”蓄力。
江南春的时间,是浓缩的;他的生命,是高密度燃烧的;他的信仰,是延续的。他的故事,不可复制,却值得回望。
他说:“等我有一天真的退了,那可能不是退休,而是退出这个世界。”

写在最后
在采访尾声,当被问及如果能回到过去,他最想回到哪一年时,江南春没有提及任何一个与商业巅峰相关的节点:比如分众上市那年,再如并购决策的关键时刻。反而,他说想回到大学。
那是他眼中“最快乐的时光”——没有使命与标签,只有诗歌、舞厅和咸菜配白饭的简单生活。最穷的时候,他靠一块钱买一袋萝卜干吃上两周,因为学校的米饭是免费的。他记得那些琐碎又生动的瞬间:骑十几个小时的车只为和客户见面十五分钟,饭点时,打菜师傅把五盒边角料全倒给他,成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对他而言,真正的自由不是上市,不是资本的杠杆,不是镁光灯下的主角光环,而是在大学的舞池里跳完一支舞后,带着喜欢的女孩在校园里散步,凌晨回寝室再写首没人读的诗。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重复着那时的诗句,也许是在重申,那才是生活的本质。
商业带来了荣耀,也裹挟着孤独与重量。而青春,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却热烈;虽然赤手空拳,却仿佛拥有全世界。
这不是怀旧,也非逃避,而是一种清醒。一个在商业浪潮中起伏多年的人,最终仍选择回望那段最朴素、最自由的岁月。江南春明白,企业家可以被时代定义,但真正的自我,只存在于那些无人注视的日子里。
王曦网科编辑部  编辑:王悠然  编审:王北辰
• 加微信 80268606 好友请备注:王曦人物
• 合作、投稿、版权问题、进读者群…一步到位~


上一主题上一篇  >>更多王曦人物信息<<  下一篇下一主题

回复 100 王曦人物 5 天前

使用道具 举报


可爱搜索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可爱点心 keai.cn 1999年至今

 
王曦人物@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软件条款综合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商城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