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点心 keai.cn 王曦奇趣
奇闻趣事首页 奇趣综合
首页 商城 可爱 世界 人生 人才 故事 机构 安全 茶叶 成语 电视 电影 地理 法律 妇儿 歌剧 公益 管理 好酒 减肥 健康 教育 驾校 解梦 军事 靓仔 历史 旅游 猫咪 美容 美食
嫩肤 品牌 汽车 情感 奇趣 人物 软件 上市 生物 诗歌 王氏 书籍 特产 体育 投诉 网科 原创 装修 文学 舞蹈 武术 小狗 心理 戏曲 女孩 养老 研究 音乐 语录 展会 整形 族谱

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原因,拖延症与懒惰有区别吗?怎么解决 改正 造成



上一主题 2453 打印 王曦奇趣 2023-3-4 11:26:30| 下一主题
  
我们以为“拖延症”就是代表这个人懒,不想做一件事儿,这只是非常窄的一方面,而并非全部的原因。

01、喜好延误正事儿拖延症

现在有一个场景。

一个丈夫在家,此时电视正在播放足球直播比赛,这个丈夫特别喜欢观看足球比赛。

但是今天又有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是妻子让丈夫去周边打听一下各个培训班的情况,去看看各个培训学校的环境,然后给孩子报一个兴趣培训班学习。

妻子一催促这个丈夫不动,两催促还是不动,最后等到快到晚上的时候,这个丈夫才想到做这件事儿,但是这个时候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早就下班了。
面对给孩子考察培训班学校环境这件正事儿,明显这个丈夫拖延症犯了。

我们追究其本质原因,是这个丈夫当下有他更爱好的事情让他沉醉其中,而排斥另外一件事情的完成。

这就好比,有些小孩儿,你让他写作业看书,他磨磨蹭蹭,但是你让他放手去打游戏,他执行的速度比谁都快,甚至能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所以,拖延症第一大原因:

你当下爱好的事情,占用你的精力和时间,让你排斥你应该必须完成的事情。

话说回来,当一个人约束不了自己,或者缺乏责任感的时候,越容易放纵自己,而不是约束自己去执行必须完成的任务。

有这么一句话:先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再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责任重于喜好。



02、无计划规划拖延症

我之前曾经提过我的一个同学,她做每一件事儿都拖延症爆棚,后来我帮她总结拖延症的由来,归结为:做事儿无计划性拖延症。

比如,今天我们需要出远门游玩儿,时间是几天。
其他的人都开始提前想着出门前的准备攻略,比如去哪里,什么样的环境,当地天气状况,需要哪些准备,然后把衣食住行,日常用具,发生危机情况应该需要的工具都准备好。

我的这个同学是什么情况呢?

在出门的前半个小时,她才意识到我们要出远门了,然后翻箱倒柜找衣服,一看手机没电了,火急火燎充电,再看充电宝发现充电宝不知去向,那状态看着让人抓狂。

我们都集合完毕,等她半个小时火急火燎赶过来,接着打开自己的背肩包乱翻一通,最后表情沮丧的说一句:完了,完了,忘了带身份证。

你让她做啥事儿,她总是在最后火急火燎出乱子,赶不上点儿,她的本质原因是:

执行一件事情前,毫无规划毫无计划,甚至根本没有提前做准备的概念。

03、仪式感强迫症拖延症

早几天我看了一个窦文涛分享。

他分享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我发现我出门有时候迟到,甚至拖延半天就是出不了门。为什么呢?

比如,出门前我就开始收拾自己,裤子、上衣、鞋子都搭配好了,然后站在镜子前打量自己,接着找自己喜欢的眼镜戴上。

后来发现我的眼镜跟上衣不配,然后我换了上衣;接着发现上衣跟裤子搭配,我又得从衣柜里找裤子;最后我发现都配好了,发现眼镜又不对,找来找去最后还得重新配。

后来,总结一句:做事儿太追求仪式感了,太有强迫症了。

这种情况可能在很多爱美的女孩子身上可以体现,我见过一个女孩子,比如晚上有一个聚会,她能从上午开始翻箱倒柜找衣服,捯饬一天的时间,最后出门还迟到了一个小时。

这种仪式感和强迫症在做事儿的时候,会无形中占用你很多时间,然后会不知不觉拖延时间。




04、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拖延症

这种心理特征有些逃避现实,而不愿面对现实的心理动态。

我身边一个女性朋友,她明明知道她和她的男友走不进婚姻,她明明知道他们之间有太多情感纷争,但就是不愿思考这个问题,也不愿解决问题。

一遇到关于情感的问题,她选择性的忽略掉,就这么一直拖着拖着。

究其原因,是不愿意面对问题,恐惧现实,而产生逃避性的拖延症。

佛洛依德也曾经说过:拖延症其实也是对死亡的恐惧。

人的心理动态是以为不去执行那件事儿,或者是让事情进展的慢一些,这就会让所有事情进展的速度慢下来,最后死亡来临也会慢一些,当下心里就能舒服一些。

其实这本质是自欺欺人的心理。

你必须执行的事儿,不会因为你早做晚做,就可以改变去执行这件事儿。

比如,我之前的一个同事,我们都告诉她私下多学习学习,别整天嘻嘻哈哈不思进取,长此以往的话,公司倒闭或者是你被辞退,你连工作都不好找。

前同事不是不听,而是根本不愿面对这个现实,她心里什么都明白。

结果突然有一天,公司倒闭,她不得不做出选择,不得不被动去学习。

05、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充满危机感,然后主动把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提前预防解决掉

华为的芯片事件就是一个案例。

一种人是:不到现实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到不得不去执行一件事情,那么他们就会选择拖延,其实本质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害怕死亡的心理动态。

除了好逸恶劳,人的天性懒惰原因之外,以上是拖延症背后的4大秘密。

有很多读者总是想战胜拖延症,问题是你首先要找到你的拖延症背后到底是哪一种原因:

如果总是被喜欢的事情占用掉你应该做的事情,说明你缺乏责任感,不够自律;

如果是做事儿没有规划计划导致的拖延,你可以养成做事儿有计划有规划的习惯;

如果是任何事情追求完美,追求仪式感,强迫症爆棚,那你就要明白轻重缓急;

如果是不愿面对现实,不愿面对压力,那说明你的内心还不够强大,你应该明白既然要在丛林法则生存,每一个人都得学会承受压力。

希望大家能够战胜拖延症,做一个执行力强的人。

作者|张涔汐



以下为第二种见解

很多人被拖延所困,还因为拖延对自己有很多的责怪,觉得自己懒,不自律。
其实大部分人并不了解拖延,也不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一直深受其困,却无从解决。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拖延可以被看作一个症状表现,症状背后可能有很深的心理意义或复杂的心理动力。
拖延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
不同的人可能面临同样程度的拖延,但背后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也就是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动力。
任何一个症状都不可一概而论,拖延也是一样。
下文为您呈现几个拖延常见的原因,剖析拖延者的内在世界。

大家觉得拖延的背后原因可能都有什么呢?

可以想一想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我是容易拖着不去做的。
几乎不会出现拖延着不去打游戏,追剧,也不会拖延着去约会,或者读一本非常吸引我们的书,因为这些是我们想做的,给我们带来乐趣的。

即使是所谓的严重拖延患者,也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拖延的,总会有一两件TA很主动的去做,甚至是特别沉迷的。
这就是我想说的大部分类型的拖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不想做!只不过“不想做”和“不想做”也是不同的。

01、“虚假自体”的问题

一个最容易理解的情况就是,不喜欢。
很多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学着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还期待自己能够兴致盎然,主动积极的去做,但实际上又很难,然后就责怪自己“不自律”,这未免也太苛刻了。

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本来就是很需要意志力去“逼”自己的,更不幸的是,一般这些人还不知道自己做这些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
我根本不知道,我为毛每天要强迫着自己,去做这些不知道有毛意义的事。

面临这样的困境,那至少有两点是你需要看到的:
第一,TA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
第二,TA似乎还必须得做。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去找出,在TA的信念中,“不喜欢还必须得做”的原因都有什么。

然后我们可能会发现,TA认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就是去完成一件接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很理想化的,不切实际的。
对TA来说,工作是在完成老板同事对TA的要求,学习是在达成父母对TA的期待,赚钱是在迎合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
TA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别人而做,为了应对外界的要求而做,TA自己是体会不到任何快乐和意义的。

这种情况其实涉及到临床中所说的“虚假自体”问题。
简单来说,这类人的父母不能允许孩子真实的需求出来,被满足,而是不断的要求孩子去迎合他们的需求和期待,造成这些孩子真实的自体没能发展,只发展出了用来应对外部环境的虚假自体。
这样的人只是做着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该做”和“想做”是全然不同的,而这些人中的许多,可能并不知道什么叫“想做”或者他们喜欢什么,想做什么的,也自然是没有主动性的。



02、专注力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有一些人的拖延,是卡在了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
这些人通常也有极为苛刻的父母,从小在他们学习,练琴,写作业的过程中,就会在旁边说他们,“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真是太笨了”“你要这样下去就完了”这类性质的话。这造成:
第一,孩子很紧张,根本办法投入到事情当中;
第二,孩子内化了这些不停评判的声音。

很多从小学琴的孩子,在长大些能选择了之后都不碰琴了。
要是问他们是不是不喜欢弹琴,其实可能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因为弹琴这件事已经和被父母评判,指责带来的感受连在一起了,以至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对弹琴这件事本身的感觉是怎么样的,只知道一想起弹琴就紧张、痛苦。

这些孩子长大后就出了问题,因为他们的专注力在小时候就被父母严重破坏掉了。
他们已经失去了轻松投入的专注去工作,学习的能力。
一旦做这些事情,他们脑海中就会产生很多让他们痛苦的念头“我怎么做的这么差”“这么简单我竟然用了这么久还没做完”,内化了的批评者的声音让他们困在其中,需要花费很多额外的力气挣扎于这些声音带来的困扰,分配给事情本身的精力就被严重削减了。  

他们的大脑就像是一台中了病毒的机器,一边运行一边卡顿,正在运行的程序被严重拖慢,结果就是他们总是拖延交出工作结果。
而且,因为做事情的过程就意味着又要面临头脑中那些批评的声音,卡顿的过程也很痛苦,又反过来致使他们更容易拖延去开始工作。



03、没办法拒绝,形成一种被动的攻击

《圆桌派》里窦文涛他们调侃梁文道总是拖延交稿,也指出梁文道的问题是不懂拒绝别人,谁找他都答应,以至于接下来的工作实在太多了,真的做不完,造成了拖欠。
其实梁文道的情况并不算是拖延的问题,他不是拖着不做,也不是不想做,是一直在做但是做不完。

不过他们这段调侃,让我想到确实有一种拖延是由于没办法拒绝,在面对不那么想答应的事情的时候,说要考虑一下,结果就无限期拖延下去,直到事情没办法再拖了,对方没办法再等了,于是就不用做了。
或者是,已经答应了自己不想答应的事情,接下了不想接的工作,但又是真的不想做,于是就拖延。

拖延也可能是一种被动攻击。
总是被要求,又反抗不过父母的孩子,最容易用拖延来反抗和被动攻击。
我们可以接触到有一些人是你越催他,越要求他,他越慢,越做不好,很可能就是他在用这种方式来抵抗侵入性的外部环境。
父母越侵入,反抗不了的孩子就会越被动。



04、时间感的问题

在生命的最早期,婴儿是散落的,未整合的状态,是没有时间感的。
时间感、空间感、躯体、精神,本能等都是在我们被养育的过程中逐渐被整合在一起,我们逐渐整合成一个统整的人。
这个前提是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给婴儿提供了足够好的养育环境,让婴儿能够去整合,去达成这些发展成就——是的,虽然诸如时间观念这样的能力,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自然的东西,但其实这些是一些发展成就,并不是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都足够幸运,可以达成这些发展成就。

在时间感上有问题的人,日常生活是混乱的,失序的。

他们可能很努力的挣扎于把生活变得有序,很难像时间感好的人一样,较为轻松的让生活有条不絮的运转。
他们在一个失序的,失控的,失功能的状态里,比如当他们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忘记等会儿还有其它的事情。

以上是拖延症的几点表现,但在具体的生活中还有别的方面的原因,比如还有可能是由于解离造成的拖延等。
很多时候也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好几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造成的。

以上是两篇关于“拖延症”文章的全部内容,希望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时候,都能远离“拖延症”,让所有的事情发展得更迅速、高效!当然,美好和感人的片刻除外!这里是王曦奇趣,分享奇闻趣事的地方,谢谢浏览!


上一主题上篇    >>用心装载有趣有用奇闻趣事<<    下篇下一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戒不了的“拖延症”:抓住拖延背后的心理,才是改变的关键

很多人说到拖延症都深恶痛绝,因自己的拖延症带来的焦虑、自责更是折磨的人心灰意冷,某种程度上,"拖延"成了某种顽疾,像寄生虫一样摆脱不掉。
一篇文章讲清楚拖延症恐怕很难,即使提纲挈领,将拖延症的症状、内在心理、行为模型以及如何改进(方法论)列出来,恐怕也只是浅尝辄止,所以,今天我们不妨就其中一个小话题做深入的探讨,也许这样对于这个令人头疼的顽疾,会理解的更为深刻。
今天这篇文章,就谈一谈拖延与完美主义的关系,以及围绕完美主义,我们可以做哪些工作。
1. 拖延行为的背后:是恐惧失败的心理
拖延症本质上是一种行为,但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人的认知、情绪、人格。在谈拖延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行为公式:行为背后是情绪,情绪背后是需要,需要背后是认知,认知背后是经验
认知、情绪、需要....这些都是心理范畴的内容,所以我们如果想改善拖延行为,就必须首先谈一谈拖延行为背后的心理。同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立志要改变自己的拖延症,但是却收效甚微的原因——不谈心理,单纯的矫正行为,基本上结果是无效的
① 拖延的核心情绪体验:恐惧
拖延症背后常常和恐惧困难、害怕失败有关,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除此之外,逆反心理也是常见的产生拖延的原因。不管是哪一种心理,都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识别和认识,当完成了"将潜意识意识化"的步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拖延的行为。
"恐惧"是人类最本能和最古老的情绪之一,从进化的角度说,正是恐惧让人类得以发展和保存,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拖延,是人们应对恐惧所使用的一种心理策略
也许有人会茫然,恐惧失败?连开始都没有,谈什么失败呢?答案正是因为恐惧结果的失败,所以才迟迟不愿意开始,因为在拖延症患者的潜意识里,开始就意味着可能失败,但是如果一直不开始,自然也就不会有失败的结果
这种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恐惧,是导致拖延行为最核心的情绪。

② 对于"恐惧失败"的深层解析
既然拖延症恐惧的失败的结果,那么我们就要对"失败"做出分析。什么是失败?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失败并不是单纯的结果失败,而是一种被泛化的心理感受,这背后包含着顽固的认知和信念,以及过去经验的恐惧。
恐惧失败包括:结果的失败(比如未完成,完成的结果不满意)以及由结果失败导致的对自己失望的情绪。换言之,当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件事的表现上感到失望时,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在这件事情的结果上失败了,而且还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这种对于失败,尤其是失败者产生的泛化恐惧背后,是一些顽固的认知。其中最核心的是一个公式:自我价值=能力=表现
一个人是自尊还是自卑,取决于自我价值感,这也是一个核心人格的基石,当一个人的潜意识有"自我价值=能力=表现"的顽固认知后,就意味着"表现的好坏"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能力以及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
"能力"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和认知不同,这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比如很多人将能力和智力相关联,持这种认知的人,会将"聪明"作为一种可供自我满足以及向人炫耀的资本——对于很多拖延症患者来说,维护自己的"聪明"是导致他们拖延的重要原因。它背后的逻辑是:如果一件事我努力了还没做好,说明我不聪明,那么我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去做,这样即使结果不好,我还可以说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努力——言外之意是,我的聪明特质没有受损,我依然是聪明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称赞孩子的时候不能特别强调一个孩子聪明或者漂亮的原因——当孩子将这些东西内化为衡量自己是否优秀的标准,他们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优秀,而产生种种行为上的拖延和懈怠。
拖延症患者通过"拖延"的行为进行自我安慰,以相信自己的能力>表现,这背后可能会有一种核心信念:我的潜在能力是非常出色的。换言之,通过拖延,可以使他们逃避面对自己"能力有限"的真相
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为什么承认自己能力有限,会令他们如此痛苦和恐惧?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词是"羞耻感",它的意思是说,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他们宁愿承认自己懒惰,也不愿承认自己"无能"或者"毫无价值",后者会带给他们非常强烈的耻辱感。
举个例子:一个孩子的父母非常注重"聪明"特质,比如当有人夸自己孩子聪明时就喜上眉梢,言语中总夸赞某人的聪明特质,鄙视蠢笨,比如父母教孩子一首儿歌,孩子没有如父母所愿马上学会,父母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态度告诉孩子:你太笨了,你让我很失望。这时候,孩子便会因为自己的"笨"产生羞愧和耻辱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意识到聪明代表着自己的价值。
当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无意识的保护自己的"聪明"特质不受损害,比如做卷子经常因为粗心而犯错——这时候他们就会说自己是粗心,而不是真的不会;也许他们会变成拖延症孩子,这样父母虽然会骂他懒惰,但是却不会说他"笨";工作后也是如此,老板虽然会说这个员工拖拖拉拉,但是却不会说他是蠢货。
可以说,通过拖延,拖延症患者获得了很多"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莫过于中和自己潜意识里对于自己无价值的恐惧。
拖延症就像洋葱的外皮,想要解决它,需要一层一层的将其剥开,看到其内在核心的不合理认知以及恐惧情绪。

2. 恐惧失败vs完美主义:深度解析完美主义的心理机制,识别自动化思维(本文重点)
恐惧失败一般都会导致完美主义,也就是说,大部分拖延症患者可能都是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分为两种,一种是建设性的,其追求是"精益求精",他们的能力往往和自己的期望相匹配,也就是说,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水平。还有一种完美主义是防御型的,他们追求发完美往往是一个理想化、不与现实匹配的虚无目标,这种完美主义的本质是防御自己犯错(犯错意味着被惩罚),所以这种完美主义带来的是拖延、回避。
为什么防御型的完美主义者总会因自己的拖延行为而感觉到痛苦?这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矛盾使他们自责、自愧,容易感觉对自己失望、情绪消沉,自尊水平低下。
荣格有两句话非常富有深意。第一句话是: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但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第二句是:当潜意识被呈现,意味着命运被改写了
对于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症来说,他们内心中有一些极为顽固且不易觉察的"信念",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来源于早年的经验,尤其是出于心理防御而产生的歪曲的经验,它们深藏于潜意识中,支配着外显的行为。所以,想要修正拖延症,就需要将这些深藏于潜意识中的信念呈现于意识层面。
防御型完美主义者,本质上是一种假完美,这些假完美的信念包括以下几类:
平庸招致贬损
优秀是一种天赋
人只能依靠自己
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失去
"全有"或"全无"
在行为认知疗法中,对于心理问题的治疗主要依靠认知的修通——不是简单的知道一个观点或者道理,而是和自己的潜意识相关联,深刻的认知。而完美主义者的众多不合理信念,都属于需要"被矫正"的范畴。这些不合理信念,会导致一系列自动化的情绪、行为,从而使我们的人生轨迹与自己的期待南辕北辙。
① 平庸招致贬损
虽然在意识层面,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包括自己的孩子只不过是一个"普通孩子"并不难,但是内心对自己和自己亲密关系里的人保持的高期待,却深藏于潜意识中。
换言之,承认自己平庸,本质上是一种无奈之举,其实自己特别渴望成为一个成功、完美的人,渴望因完美而获得别人羡慕的眼光。
觉察一下自己是否有做白日梦的习惯就知道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活在当下,常常沉浸在自己光环加身的幻想当中,等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便会特别沮丧。
导致这种不合理信念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的不健康自恋,也就是在心智上的不成熟。原始自恋被保留的越多,越希望自己完美,拥有超凡的能力和地位。
拖延的本质是回避,也就是通过拖延和真实发生链接,接受自己"只是普通人"的真实世界。
② 优秀是一种天赋
一个人想减肥,为什么她会相信美容院所说的那种根本经不起逻辑推敲的方法,比如裹上保鲜膜躺着,脂肪就会掉下来?
也许有人说,这是因为无知,其实并不尽然。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想走捷径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用在完美主义者身上,就是"优秀不需要努力即可获得,它是一种天赋"的信念。
完美主义者总有一种和现实脱离的信念:比如一个出色的人,即使接受的任务再复杂,也应该手到擒来的完成,很显然,这些信念本身就是一种"妄念"。相比较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的成功,他们更喜欢天赋异禀的能力,比如聪明。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需要花很大的努力才能把事情做完,这样的结果多半会勾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卑情结
所以他们不愿意付出努力投入到具体的事务当中,保持了拖延的习惯。
③ 人只能依靠自己
仔细觉察自己的"孤勇",会发现自己之所以"独立"、"要强",往往并不是真的出于自尊,而是恰恰相反——依靠他人会极大的激发自己潜意识里的羞耻感,因为求助意味着无能和软弱。
所以,很多人习惯于亲力亲为,哪怕和别人合作会更具效率,更好的完成,但他们也不愿意,宁愿一个人慢慢摸索,拖拖拉拉。
拖延对于这种信念的人来说,是中和疲惫感的方式——毕竟,一个人做事太难太累了,所以我们需要拖延让自己获得休息和喘息的机会。
④无法忍受(任何形式的)失败
现在有一个词很流行,叫做"佛系",但是有的人的佛系是真正的佛系,而大多数人的佛系依旧是一种防御性佛系——不竞争,本质上是恐惧竞争。所以,它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痹或者自我安慰。
拖延症也是一样,他们通过拖延,自动丧失了和他人竞争的机会,表面上看他们很佛系,而不是争强好胜的模样,但本质上他们是通过自动丧失竞争机会来避免和竞争失败的结果正面遭遇。
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活在一种自我麻痹的幻象当中、
⑤"全有"或"全无"
全有或全无是一种典型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比如一件事要么就是不做,要么就是最好,没有中间地带——而这句话也是很多拖延症患者的内心语言。
他们不能结束中间(灰色)地带,中间地带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意味着不清晰、不确定,并会因此带来恐惧。
对于追求完美的拖延症来说,如果一件事开始了一部分或者没有符合自己的期待,那么它还不如从来没有。如果把完成目标作为一场跑步比赛的终点,那么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没有到达重点就中途放弃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因为"只要没到达终点,那么一切都毫无意义"。
⑥ 产生以上五种认知模型的动机和需要
如果说以上几种认知模型是完美主义者心中的不合理信念,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识别和自省,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找到之所以会形成这些形态各异的认知模型,最根本的动力是什么?也就是完美主义的"动机和需要"。
对于大多数完美主义者来说,成功(或者完美)所代表的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达成目标或能力出众这么简单,在它们的背后,是获得父母认可与爱的动机和需要
追求父母的认可和爱,是一个孩子天然的需要,所以,孩子爱父母,远胜于父母爱孩子——从根本上说,父母失去孩子,还可以再次生育,但如果离开父母的照顾,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就会失去生命。
所以,这是一个人最根本、最核心的动机与需要。
在父母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受自身人格完整程度所限,会给孩子施与"有条件的爱",即孩子获得"成功"的价值是衡量父母爱和肯定的唯一标准。
什么算成功呢?一般而言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比如孩子被夸赞聪明、漂亮、乖巧、可爱,孩子成绩优秀、有特长等等。如果父母经常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就会让一个孩子从潜意识里相信:自己只有是好的、优秀的、完美的,才配得到父母的喜爱,当孩子被这样的"爱"所养育长大时,他们对于"成功"的追求就变得格外强烈,而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完美。
所以,追求完美就成了他们获取父母的爱、尊重、肯定、认可的唯一方式

3. 改善拖延症的方法论: 如何跳出完美主义的陷阱?
完美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人格,所以想要改变也并不容易。即使很多人从道理上承认自己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但是到具体的实施,能够知行合一,还需要漫长的努力。
相较于"人格"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从"认知"入手进行改变是相对容易的。它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纠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拓展认知领域,认识合理认知。二是不断进行自我觉察,深入潜意识,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我们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第一:不合理认知的三大类型: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
完美主义者的不合理认知都包含在这三大类里面了。比如在完美主义者心中,一件事没完成或者完成的不够好,他们就会很紧张或者沮丧,这是因为他们在潜意识里认为这会导致灾难性后果。
比如这次数学考试没考好,意味着我这门课程没学好,意味着我很蠢,老师和家长都会因此而不喜欢我,而且我很气馁,觉得自己恐怕就是没有数学天赋,或者作为一个女孩,就是在理科思维上比不上男生,看来照此发展,将来也考不上大学、没有好工作、找不到好婆家,一辈子都不幸福.............
在这一连串的思维逻辑中,包含着以上三种不合理认知,也许有人会对这种逻辑链非常熟悉,因为这是父母经常教训孩子的语言,所以,很多完美主义者的父母本人,就是心智化水平比较低下的人。他们的内心当中,种植着根深蒂固的不合理信念。
第二:与不合理认知相对应的合理认知是"成长型思维"。
简单的说,不合理信念多半是僵化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常常是站在这一个点上推论以后的全部,这种思维看上去富有逻辑,但根本经不起推敲。
因为事物是发展和变化的。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只有深刻的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才能从僵化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获得成长性的认知模型。比如,相信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发展的,现在不行,不代表以后永远不行,通过努力,我们的大脑可以被锻炼,变得更加聪明,可以对于很多事情熟能生巧,提升效率,能够从陌生转向擅长,并取得成功.....
虽然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说以上的话,但他们从骨子里其实是僵固型思维,所以,他们嘴上说的和内心实际想的,常常是相反的。孩子一般都能内化父母真实的潜意识,并接受这种催眠。
发展型思维(成长型思维)是建立在人格完整基础上的信念。只有真正自尊,笃定自我价值的人,才会具有这种认知方式,但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觉察和努力,让自己走出不合理信念,走向发展型思维。
第三:一切改变(知行合一),从觉察开始。
一个人没有觉察,就没有开悟,那些正确的道理就只能浮于表面。深刻的觉察和自省能力,是可以被培养的。
比如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觉察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做出思考和记录。
比如对每一次自己的沮丧、无力的感觉,都做出刻意的觉察,体会自己的感受,发现自己背后的信念。
有规律、有意识的复盘是自我觉察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觉察,能认识到自己拖延行为背后对完美的追求,对渴望获得成功,获得他人肯定的需要和与之相对的内心匮乏,以及自己深层次的自卑情结。
【总结】
1.拖延症患者大部分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所以本文主要针对拖延与完美主义之间的关系作出深入的探讨。
2.制造完美主义的核心情绪感受是恐惧,对于失败的恐惧,是造成追求完美的主要原因
3.追求完美背后,有一系列不易觉察的不合理信念
4.追求完美的内在动机和需要是被爱和被认可。这源于自己内心的匮乏。
5.想要改变拖延,祛除防御性的完美主义,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识别不合理信念,认识合理信念(成长型思维模型)以及有意识的深度觉察。
从行为由表及里,再由内而外,改变自己的拖延。


上一主题上篇    >>用心装载有趣有用奇闻趣事<<    下篇下一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拖延症背后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你有没有试过你本身定了一个目标比如今天早上要拖地,但拖了一早上的时间还没有执行,然后一早上都在惶恐、惦记、担忧中度过时间,等到下午快要没时间了,你才不得不选择马上行动起来。但是,其实不管你是早上按预计时间开始拖地还是下午在不得不的时间里拖地,你所花费的时间其实都是差不多的,那么,你为什么要一边担忧一边拖延不去做呢?

其实拖延是因为你对这件事情有所畏惧,比如畏难,比如担心自己做不好,通过回避失败,不想面对这种方式去逃避责任,这是一种缺乏自信自尊的表现。还有拖延的背后还有一个心理原因就是焦虑,在离预定时间较长时,个人的焦虑相对较少,但当预定时间越来越逼近时,个人就会越发地紧张与恐慌。

那么,该如何调整心态有效改变拖延的不好习惯呢?

个人建议是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

二制定执行时间;

三提高个人意志力与执行力,调整心态,面对问题不逃避;

四是行当给按时完成任务的自己奖励,以加强下次执行的动力。

========

今天中午听了得到的直播:主题是讲拖延症的。

其中,有一本书叫《拖延心理学》,讲到了拖延症的原因。几个原因如下:

1、对成功信心不足,这一点很好理解,缺乏信心就没有做事的动力。

2、注意力分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总是被太多信息干扰。

3、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如跑步、看书等不能立刻见成效,但坚持下去一定有成效的事。

4、用拖延争取控制权

,如上班摸鱼,被安排的工作,利用拖延享受快感,此时此刻我在做我愿意做的事。

5、用拖延代替选择,害怕做选择,陷入了纠结,索性就一直拖着。

对号入座,你们在拖延时对应以上哪一个或者几个症状?



========

今天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终结拖延症》作者是美国人.

这本书核心是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

书里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认知方法磨亮自我觉察,改变拖延的思维即透视拖延,斩断拖延的思维.

第二部分是情绪方法.建立不愉快任务的耐力.

第三部分是行为方法,坚持到底,攻克拖延.

========

拖延(procrastination)拉丁字源的解释,是"向前(pro)加上"为明天"(crastinus).不过"拖延"的含义不止是拖延某事,这个概念也不像很多人想象得那样简单.这本书解释的定义: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风重要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拖延过程可能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如果有时间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分析的很透彻.拖延一件事情原因,结果.拖延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很好理解,举个例子,诈骗犯,因为这段时间一直了解法律的相关学习,听到的也是法律案件,举这个例子了解的比较透彻.当一个诈骗犯在面对刑警的审讯时,总会表现出心里担心与困扰与面部带表情之间的差距.在刑警审讯的时候是铁嘴钢牙财大气粗,,在证据面前是一只可怜的而又据理力争又会摆出一副脑袋掉的无头苍蝇四处乱飞寻找救援.这些诈骗犯为什么要拖延呢?原因很简单,将诈骗这件事情低调处理,幻化这件事情能逃过法网,不接受法律制裁,不接受法律处罚.不接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同时还会踩用一些恶劣的手段对受骗者实行破害.骗取其他人的社会同情心或同行业的支持.这些都是诈骗犯使用的诈骗手段.也是拖延的时间.我感觉举诈骗犯这个例子最好理解这个拖延的动机.

拖延产生的原因:
1. 目标太远大,害怕挫折和困难
2. 完美主义者,过于追求完美
3. 内心消极颓废,不想承担失败的后果
4. 存在抵触情绪,反感任务
5. 自我欺骗,习惯性逃避任务


上一主题上篇    >>用心装载有趣有用奇闻趣事<<    下篇下一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拖延症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受到什么心理因素影响?

拖延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都造成了严重的困扰,要想战胜拖延症,有必要了解清楚,拖延行为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心理因素。

一、担心成为战败者
1.争夺控制权
拖延者一般对于掌控感十分敏感,并且不喜欢任何规则,他们会抗拒任何他人对自己的要求,通过拖延来重新获取掌控感。当别人让你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不想妥协,你想证明没人能强迫你违背自己的意愿,于是你就把这件事一直拖延下去,以此证明你有自我控制权。
通过拖延重获掌控感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通常有以下几种做法。
①规矩不废不立:遵守规则会让你感到厌烦,因为规则所给出的指令让你感到拘束,并让你原来的自我感觉受到挤压。这些规则,有些来自于外界,有些来自于你自己,比如你制定的一个减肥计划。不管来源于何处,都会让你感觉受到限制,打破规则会让夺回自由。
②弱势者的权利:在一些存在权力差距的情况下,有人处于一个比你更有权威的位置,让你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比如公司上级让你完成一项报告,如果你内心并不想做,就会通过拖延来应对。这样会让你感到自己更有控制感,因为你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做这件事——可以决定去拖延。
③让我清静点:让你感到被人侵犯了私人领地时,拖延成了抵制侵犯的一种方式。比如你的同事想去你家参观,但你并不喜欢别人去你家,你还答应了有机会就带他去,所以就一直拖延,直到对方不再继续,拖延是你拒绝的一种方式。
④与时间竞赛:如果说通过拖延来抵制侵犯以获得安全感,那么通过拖延将自己“推向边缘”,并最终取得胜利,则是为了获得一种冒险的“刺激感”。你沉浸于把事情拖延到无可救药,如果最后依旧给完成了,会感到欣喜若狂。
⑤报复的滋味:有时拖延可以给你带来复仇的快感。比如你的上司批评了你的工作,他让你给他准备一份报告用来向上汇报,你拖着不交报告,你的上司就会在汇报时出丑。
⑥与现实对抗:有些人总是执着于自己对事情应该怎样的想象,面对现实通过拖延来麻痹自己,因为无法接受眼前的实际情况,拖延成为他们跟现实的一场战斗。
2.个体独立性问题
拖延有时会成为个人的独立宣言,一个人试图通过拖延来告诉大家:我是一个拥有自主权的人,我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我没有必要按照你的规定或者要求来做事。利用拖延来抵制被人控制的人可能是想要保有他们独立的个体感,他们必须确信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生活。


二、心理舒适区
拖延除了能够保护一个人免于遭受他人评判,免于陷入与人抗争之外,还能够调节跟其他人的亲疏关系。维护一定的人际距离,无论亲疏如何,对一个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1.恐惧疏远
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无法完全依靠自己做事的时候,就会在需要独立运作的事情上退缩彷徨。不相信甚至否认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需要他人的帮助,没人别人的帮助就无法行动。
有些拖延者喜欢给自己挖坑,让自己陷入种种麻烦中,认为只要自己麻烦够大,等待时间够长,一定会有人出来拯救他们,于是自己就不需要作为。
拖延有时可以让一个人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缓和自己的孤独感,让过去重现在现实生活中。拖延有时也是生活的伙伴,让头脑中始终保持有没做完的事情。
2.恐惧亲近
与恐惧疏远相反,恐惧亲近的人通过与他人保持距离会变得更加自在。有些人认为人际关系会把他们消耗殆尽,害怕别人永远不会满足,要求越来越多,直到他们完全枯竭为止,于是会故意跟他人保持距离。
无论焦虑来自于恐惧疏远还是恐惧亲密,拖延是维护心理舒适边界的一种方式。但是用推迟和拖拉来换取内心的舒适不能解决人际关系中的根本问题,拖延也许可以让你保持最舒适的人际关系,但是也阻碍了你的成长,一个良好的关系需要在依赖和独立之间取得平衡。


三、缺乏时间感
1.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也就是钟表时间,主观时间则是我们对于时间的感受,每个人的时间感都是不同的,有时我们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有时又像蜗牛爬一样慢。通常你在做自己喜欢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做一项不喜欢的任务时,一分钟就像一小时那么长。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时间有很大差异。轻视未来是时间感知失去平衡的一个例子,当一件事或者一个目标设定的时间在很远的将来,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从而使这件事看上去没有实际上那么重要。
2.时间感的演化
主观时间感是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据年龄可以分为七个阶段。
婴儿时间:对婴儿来说,时间完全是主观的,不管几点钟,困了就睡,饿了就吃,时间意味着从感觉到某种需求到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间隔。
幼儿时间:蹒跚学步阶段,孩子们逐渐学会了什么是过去,现在,将来,虽然基本还是生活在主观时间里,但是开始逐渐适应父母的时间,父母的要求可能需要配合。
儿童时间:孩子开始知道怎么叙述时间,认识时钟,与外界规则有了很多接触,课程表,作业上交的期限等,如果不具有良好的时间感,他们对时间的体验就是支离破碎的而不是流动的。
少年时间:青春期的开始标志着一个人时间感的戏剧性转变,因为看到了身体的明显变化,成长过程中,有时会面临很多内心冲突,想要否认时间的流逝,以为这样就可以拒绝长大。
青年时间:二十几岁的年龄,时间继续延伸到未来,感觉似乎很充裕,但已经变得更具有现实感。可能没时间去完成每一件事,有些机会也错过了,这时拖延的后果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庭。
中年时间:30岁是一个分水岭,也许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怀着梦想的年轻人,拖延者难以接受人生的限制,因为原来以为会在某天实现的目标并没有实现。然后,接受自己选择的生活,看清生命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老年时间:越来越老,我们更无法否认时间正在日益耗尽,我们被越来越多的丧失与死亡包围,身体功能的衰退,疾病越来越严重,身边人慢慢离开。钟表时间可能已经不再重要,主观时间显得更为重要了。
3.陷在另一个时间区域
拖延者对于时间的感知往往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不相符合。比如,许多成人拖延者对于时间的认知仍然停留在青少年时期,对于时间的流逝毫不在意。
有些人不允许自己想到将来,故意无视他们在当前的拖延会在将来完成怎样的后果,但总有一天,拖沓的此时变成了过去,不去料想的未来变成了此时
当时间阶段跟人生阶段不能吻合,拖延会将自己拖到一个大麻烦中。陷入时间迷失,无法分清有限和无限,会让你在根本上失去方向感。陷入时间断裂,不受时间限制的感觉让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联系失去了辨别能力。陷入过去的好时光,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些许安慰,但是也让你回避了人生下一个阶段。
拖延症形成的背后因素或许有很多,心理上的因素也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生理因素,外部因素等,想要真正解决拖延症,就要了解自己的拖延症是哪个或者哪些因素造成的,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


上一主题上篇    >>用心装载有趣有用奇闻趣事<<    下篇下一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曦奇闻趣事【keai.cn奇趣信息】奇闻 趣事 奇特 好玩

可爱点心 keai.cn 有趣有用的互联网精品信息集散中心 1999年至今
 

王曦奇趣@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软件条款 综合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微信扫码

  

金线莲

  

铁皮石斛

  

大月饼

  

新娘妆

  

沙发家具

  

SEO优化

  

软文写发

  

软件开发

  

企业咨询

  

媒体运营

  

整形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