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点心 keai.cn 王曦奇趣
奇闻趣事首页 奇趣综合

嘘!孔子不姓孔,父母相差46岁!轻轻告诉你:孔子的一些冷知识,身高2米多,天秤座



上一主题 2460 打印 王曦奇趣 2023-6-7 09:31:57| 下一主题
  
◆ ◆ ◆ ◆孔子姓什么?◆ ◆ ◆ ◆

孔子不姓孔,而是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码事

姓是固定不变的

氏则可以根据封地、官职不断变化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

叔梁为字,纥为名,都不是姓

汉代以后,人们的称呼才变成了姓+名的格式

所以孔子如果出生在汉代应该叫“子丘”

<<<<<<<<<<<<<<<



◆ ◆孔子的父母相差46岁左右 ◆ ◆





叔梁纥有九个女儿和一个有足疾的儿子

六十六岁的他对此很不满意

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

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为婚于礼不合

只好至尼山居住

谓之“野合”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诞下孔子

(孔子是天秤座)

◆ ◆ 孔子是一名音乐家 ◆ ◆



<<<<<<<<<<<<<<<



他把音乐看得非常重要

认为礼乐对国家来讲,是治国平天下的要策

对个人来说,是修身立世的根本

他所教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居第二位

卡戳网对于三孔的一字解读中

把三孔文化凝练为一个“儒”字

“乐”在其中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 ◆ 孔子身高多少? ◆ ◆

2米多

(数据来自中国科技馆)

“儒”的一字文化产品——白瓷盖杯

把德化白瓷与一字文化完美融合

以一抹中国白彰显高贵

以一个儒字传承千年文化

送礼自用两相宜



◆ ◆  ◆ ◆


孔子少年时期的艰辛生活



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我国私学的最早创办者、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死后被历代统治者(秦除外)所尊崇,他就是一代圣人——孔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千古的圣人,其少年时期却也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生活。

在讲孔子少年时期生活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孔子的家世:孔子的祖先为商王朝的后裔,周朝时期被分封在了宋国。孔子的先人们便一直在宋国做国君,直到宋厉公时期,其先人‘弗父何’才舍弃君位,禅让给了宋厉公。但就是这样,他的先辈们依然在宋国位及高官,数次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这种状况直到孔子的第六世祖孔父嘉那儿才发生了变故。乱臣华督发动叛乱,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几个亲信携带着他的唯一子嗣——木金父逃难到了鲁国。这也就是孔子家族为何由宋国来到鲁国的原因。

来到鲁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他们终于才在鲁国扎下了根。到孔子老爸叔梁纥那会儿的时候,混得还相当的不错。曾经在陬邑这个地方担任过大夫一职,虽说陬邑这个地方并不是很大,但毕竟也混了个中层领导来当当。

后来,由于在攻打宋国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叔梁纥的名声还曾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但是,爵位也罢、名声也罢,都不能弥补叔梁纥内心深处那块阴影——年近六旬的老汉,至今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自己家业的继承人。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叔梁纥为了得到一个儿子,为此也没少想了办法。他先是娶施氏之女为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施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九个女儿;眼看施氏没有生儿子的本事,他又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先是给了他一个惊喜——生了个儿子,但紧接着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儿子腿脚不灵便,天生残疾。

一个立有赫赫军功的大夫,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疾人,尤其是腿脚不好的残疾人。到时候别说是上战场打仗了,自己能够走路就已经不错了。

于是,叔梁纥再次向别人求婚。这次找到了不远处的颜氏家族。颜家只有十六七岁的的小女儿颜征在,是个非常喜欢英雄人物的少女,自愿嫁给了比自己大几十岁叔梁纥。这一年,叔梁纥六十六岁。

或许是上天眷顾了一下叔梁纥,在二人祈祷于尼丘山不久后,颜征在就怀孕了。她腹中孕育的正是那后世鼎鼎大名的孔子(当然,这一点此时她是不知道的)。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孔子出生三年之后,叔梁纥就生了重病。此时,他最不舍的就是自己的的小儿子——孔子。因为在他心中,肯定有这样一个计划: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自己的这个儿子,包括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格斗技巧。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变成了一个梦想,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带着无限的遗憾,叔梁纥离开了。留在世间的,是他那九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一人残疾)和三个寡妇。

既然丈夫都已经离开了,那我们也就分开吧。为了更好地照顾孔子,他的母亲颜征在离开了先前的那个大家庭,离开了陬邑,带着孔子一块搬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在这里,孔母一边给人家做些简单的家务(缝洗衣服),一边照顾年幼的孔子。

由于颜征在自己在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全部教授给了孔子。当然,这里面绝大多数都和礼节有关系。



孔子五六岁之后,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所以玩伴并不是太多(其中原因大家都明白)。于是,小时候的孔子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玩。当其他孩子都在玩简单的群体游戏的时候,年幼的孔子却在做着那些相对来说有些高级的游戏——演习祭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祭祀,这是一个很隆重也很繁琐的礼仪过程。年幼的孔子竟然玩起了这种高级别的游戏,这在一般人的眼里可是大为震惊的——小小的一个孩童,居然会搞这些东西,真是太不简单啦!

由此看来,孔子的智商要比一般的孩童要高,理解能力要比他们也要强。

之后,懂事的孔子在学习、游玩之际,也常常去帮自己的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看到母亲回家之时的疲惫身影,孔子总会很是懂事地帮母亲去做按摩、倒点水……

慢慢的,孔子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他开始瞒着母亲去外面做事,争取替母亲分些负担。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又能做些什么呢?然而,在孔子眼里,只要能挣钱、只要自己能够干得动的,他从来都不挑活儿。肮脏和辛苦,这不是我这个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所应该顾虑的。

于是,年幼的孔子干起了其他孩子所不想干的脏活和累活。每当其他孩子吃完饭外出玩耍嬉笑的时候,孔子正在别处忙碌着。当然,为了让母亲放心,他总会比母亲早些回家。

所以,孔子在后来给自己的弟子讲自己年少时期事情的时候,每每感叹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就这样,孔子和母亲在曲阜生活了十四年。年幼的孔子从母亲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基本的礼节、如何做人、如何节俭等等。当然,自己从多年的“打工”历练之中,也学到了很多:如何为人处世、平等、仁爱等等。

但是,就在孔子正感受着伟大的母爱的时候,病魔悄悄地找到了他的母亲。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颜氏不幸离世,留下了年少的孔子,孤独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

母亲死后,孔子又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怎么埋葬母亲?

有人说了,到埋葬他父亲的地方把两人合葬不就完了吗?

是啊,孔子也知道,这些礼节方面的事情对孔子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但问题是,孔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父亲埋葬的地方。其实,孔子之前也曾问过自己的母亲这方面的问题,但就连他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下葬的具体地点。



或许有些人不会相信,认为这不可能,身为妻子的颜征在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埋葬地呢。但现实告诉我们,她确实是不知道,因为当地有一种风俗:年轻的妻子,在丈夫死后是不能参加丈夫的出殡仪式的。

于是,这就导致了孔子一直到母亲去世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葬在哪儿。

年轻的孔子,依照他所知道的礼仪,在家中给母亲置办了一个灵堂。三天之后,他把母亲安放在了自己用所有积蓄买来的一口棺材里。

随即,那个棘手的问题让孔子煞是苦恼:询问当地人,没人知道,因为你是在父亲死后才搬过来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想去询问陬邑人,可是自己当时搬出来的时候才三岁,不可能记得小时侯住哪儿,到处打听又不太现实。

于是,无奈的孔子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了一个大路口——五付之衢,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所有过路人的身上:希望有知情的好心人来帮助一下自己。

还好,没多长时间,陬人挽父的母亲听说了孔子的感人事迹,便亲自赶来告诉孔子他父亲当初的埋葬之地。原来,当时她的儿子挽父,曾经参加了孔子之父叔梁纥的葬礼,知道他的埋葬之所。

于是,孔子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一起。

这里需要特意说明的是,整个这个过程,都是孔子一个人在操办,帮忙的人其实并不多。

埋葬完母亲,孔子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然而,就是在守孝刚刚开始不久,孔子又受到了他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的侮辱,但他对此事却相当的无助,没有任何说法。

就在孔子母亲去世不久,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武子,在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特殊人才茶话会。这次宴会,邀请的都是鲁国的“士”。咱们先来看看当时各国的统治阶层:诸侯——卿——大夫——士。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士”,就在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虽说它在统治阶层的最下面,但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待遇:不用交税、不用服杂役,还可以按月领工资等等。而且“士”还是统治阶层的后备人员、储备干部,一旦国家需要招募一批新的管理人员,那么他们将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咱们再来回看一下孔子的家世:先人是宋国国君,就后来不当国君了,那也都是卿大夫,位居统治地位的高层。就是拿孔子的老爸叔梁纥来说吧,那也是陬邑大夫,好歹那也是个大夫。而且按照当时子承父业的继承法则来说,孔子长大后也应该是个大夫,最起码也应该是个“士”。

但是,就连孔子这个“士”的身份,居然也有人提出了怀疑,给与了否认。当孔子听说季武子要招待国内的“士”的时候,很是高兴,自己还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一旦自己参与其中,那就意味着人们承认了我孔丘的地位,而且在此还有可能结交很多名流,更甚者到时候还有可能成为储备干部,进而走向仕途。

于是,孔子穿着丧服,披麻戴孝的就来到了季武子家门前。令他没想有到的是,他竟然遇到了一只“拦路虎”——阳虎。阳虎此时是季武子的家臣,说白了也就是个大管家。当他看到披麻戴孝的孔子像个愣头青一般,二话不说就往门里走,当即便伸手拦住了孔子。然后就对孔子的身份进行了询问,最后的出了结论:这是“陬人之子”。

“陬人之子”,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孔子的称呼。因为孔子之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大夫,时人都称其为“陬人”。又因为孔子此时还没有一星半点儿的名气,所以人们都像现在称某某家的小孩为“某某人之子”那样,称呼孔子为“陬人之子”。

这一称呼让孔子很是愤慨:自己的身上还贴着父亲的标签,他们还在拿自己当小孩来看待,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一回事。

于是,不管孔子怎么说,阳虎就是不放孔子进去。

于是,孔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自己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辱。

然而,无权无势的孔子只能把这股恶火咽在肚子里。回去之后,除了为了生存做些小工之外,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之上。而此时,孔子已经苦学了将近三年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后,孔子抓住一切可以的利用的时间用来学习。孔子的所学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没错,这也是当时一项不错的谋生手段)、书法、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等等。

很快,孔子博学以及知礼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曲阜地区。不久之后,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高级贵族学生——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

◆ ◆  ◆ ◆

年幼家贫,仕途坎坷,执着坚持,成就一代哲学巨匠

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几乎是所有古代中国人的追求,而读书的科目是四书五经。提到四书五经绝对少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却始终都没有实现。从这一方面说,孔子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但是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在政治上的失败。

幼年家贫,仕途坎坷

孔子祖上虽然是宋国贵族,但到了孔子这辈,家族已经彻底没落。孔子的父亲为了避宋国内乱,而举家搬到了鲁国,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子出生的时候,孔子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不久之后,孔子的父亲去世,孔子母子被正室赶出了家门。



从此以后孔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尝遍人间艰辛。等到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到此孔子至亲之人都离开了孔子。在艰苦的生活中,孔子学会了坚持,无论何时都不能选择放弃。

孔子到二十岁的时候,渴望走上仕途,实现自己治国理想。这年孔子谋到了一个很小的职务,管理仓库。虽然职务地位,好歹也是国家公务员。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已经小有名气,还认识了当时的齐景公。



随后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在齐国孔子受到了齐景公的重视,但是不久后,齐国有人想加害孔子,无奈之下,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回到鲁国,孔子正好赶上鲁国招揽各国人才,但都因都主政者政见不和,而不受重用。

等到孔子快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可以治理一个国家了,刚开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鲁国大治,但孔子与鲁国权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孔子还是离开了庙堂、开始了为理想而周游列国。



为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机会没有得到任何施展抱负的机会,一直在各国之间来回奔走,多次陷入绝境,几乎丢掉性命,虽有政治主张都无法得到实行。十四年的时间充满艰难和痛快,虽然如此孔子从来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由鲁国出发,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手不释卷。从事教育与文献整理工作。不久后,孔子的儿子去世,接着最爱的学生颜回也离开人世,这时的孔子内心充满了悲伤。紧接着,齐国发生内乱,齐简公被杀,孔子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一年后孔子学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这一系列打击,使孔子感觉,自己大限将至。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一代伟大思想家,就这样离开了人人世。孔子一生充满坎坷,无论是幼年还是青年,还是老年。但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一直在坚持,在践行。但毕竟孔子所追求的礼,已经不适合与大争之世。

孔子一生诠释的精神“坚持”

孔子年过半百,为何还要周游列国,绝对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如果孔子只求生活富足,其实在哪里都不会过的太差,就是最差,仅仅教书也足以温饱。



其实孔子只是想找一个可以实现政治理想地方。但天下虽大,列国虽多,只是没有一块属于孔子的地方。在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大争之世,生存才是第一位,讲求礼只会更快被他国兼并。即便到了如此地步,孔子的做法让我们敬佩,依旧孜孜不倦推销自己政治理想。经历了许多人无法体会的人间辛酸。十四年周游列国,最后结果是,最亲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去。



孔子在学生帮助下,再次回到了鲁国,到此时,孔子依旧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越发无能为力。一边教书,一边修订六经。等到孔子来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真真切切感觉到绝望。孔子对一个人道德上的要求近乎苛刻,没有几个人喜欢这种束缚,所谓克己复礼,永远留到了孔子自己的世界中。游列国游说虽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政治报复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孔子所主张的思想标准和人生立世的标准都留了下来。成为后世读书人的标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风骨。同时孔子教育学思想,也是光耀千年。


上一主题上篇    >>用心装载有趣有用奇闻趣事<<    下篇下一主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王曦奇闻趣事【keai.cn奇趣信息】奇闻 趣事 新鲜 好玩

可爱点心 keai.cn 有趣有用的互联网精品信息集散中心 1999年至今
 

王曦奇趣@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软件条款 综合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主站 首页 返回上页
品质商城
内容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