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奇趣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六亲的三种主流定义!六亲不认的典故有哪些?




  
关于“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具体指代哪些亲属,历史上存在多种解释,主要源自古代经典文献的不同记载。
以下是综合各来源的“六亲不认详细说明及相关典故



一、六亲的三种主流定义



1、《左传》说法

六亲包括父子、兄弟、姑姐(父亲的姐妹)、甥舅(母亲的兄弟)、婚媾(妻子的家属)及姻亚(丈夫的家属)。
这种划分涵盖了血缘和姻亲的双重关系,范围较广。



2、《老子》说法

认为六亲是父子、兄弟、夫妇三种关系,强调直系亲属的核心性。
三国学者王弼注解时指出,这三种关系是家庭构成的基础,无法同时兼具双重身份(如一个人不能既是夫又是妇)。



3、《汉书》说法

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共六人。
这一说法因血缘关系最近且明确具体,成为后世最受认可的定义。



二、“六亲不认”的典故与文化背景



1、“六亲不认”的成语起源

“六亲不认”最早见于现代作家冯德英的《苦菜花》,原文描述角色因利益背叛亲情,后引申为不顾人伦、冷酷无情的行为。



2、“六亲不认”历史评价的双重性

古代该词并非完全贬义,例如包拯因铁面无私被称为“六亲不认”,体现公正而非绝情。



3、“六亲不认”社会伦理的反映

古人重视家族纽带,六亲的争议也反映了对亲属范围界定的不同视角,如《汉书》侧重核心家庭,《左传》则包含更广泛的姻亲



三、“六亲不认”的其他小众说法



1、唐代学者提出六亲包括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妻族、母族子女及子女,范围进一步扩大。



2、贾谊在《新书》中曾将六亲定义为男性亲属(如父、子、叔伯等),但这一观点未被广泛接受。



综上,“六亲”的具体所指因文献和时代差异而不同,但《汉书》的定义(父母、兄弟、妻子)最为通行。
这一概念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整理|王曦奇趣
图源|网络侵删
王曦网科编辑部  编辑:王悠然  编审:王北辰
• 加微信 80268606 好友请备注:王曦奇趣
• 合作、投稿、版权问题、进读者群…一步到位~
• 本页唯一标识码:王曦奇趣奇闻,趣事,趣味,好玩62


上一主题上一篇  >>更多王曦奇趣奇闻,趣事,趣味,好玩信息<<  下一篇下一主题

回复 210 王曦奇趣 2025-7-12 10:38:38

使用道具 举报


可爱搜索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可爱点心 keai.cn 1999年至今

 
王曦奇趣@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软件条款综合声明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商城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