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新历
闰月
星期
24节气
12星座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历史年华
›
历史年华
›
历史年华 千万年的雨
›
【坚持 理想 心和 自在】
›
中华文明不是5800年,也不是3300年,而是两万年!“20000年”说法到底哪来的?
——【·前言·】——
良渚才五千年,贾湖也不过九千,可中国的稻作一万年,巫山人两百万年前,就在这片土地生火打猎。
那中华文明,真就五千年?真不是两万年?
“文明”到底从哪开始?
翻书、查年表,中华文明5000年,写得挺清楚,但真去翻考古记录,数字根本不止一个版本。
有说3300年,也有说5800年,现在甚至有人直接拉到两万年。
先看最靠得住的:
农业
。
长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北方的裴李岗文化,起步时间一个在公元前9000年,一个在公元前7000年,种的不是小菜一碟,是粟、黍、水稻,是真正把“吃饭”这件事干成了技术活。
这事儿很关键,能自己种粮食,不靠捡野果打猎活着,才有资格讲“文明”。
人聚起来,不跑来跑去,社会就开始分层,有人种地、有人造工具、有人干祭祀。
贾湖遗址是转折点,9000年前,中原大地上不仅种粟,还养猪、酿酒。
离谱的是居然挖出了一支“骨笛”,七个音孔,能吹完整音阶,这不是玩具,是礼器,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人在搞仪式,搞审美,搞规则。
墓葬也开始分等级了,有人随葬几十件宝贝,有人什么也没有,资源开始往上集中,社会就开始复杂了。
而这套变化,根本不是突变,是一寸一寸地推出来的。
从农业稳定,到社会分层,再到宗教仪式、礼制雏形,一步都没跳,换句话说,中华文明的“根”不在殷墟甲骨,也不在夏王朝的都城,而在这批“没留下文字”的人手里。
问题来了:
没有文字、没有国家,能叫文明吗?
按照国际老标准——冶金术、文字、城市,商朝前都不算文明,这套标准是拿古巴比伦、古埃及定出来的。
中国不吃这一套,你说要文字?玉器就是话,你说要城市?良渚水利系统能淹掉半个县城。
你说要冶金?红山文化照样出铜器头饰,关键在于:不是标准错了,是角度变了。
5000年前良渚,已经有规划好的古城、有专职贵族、有集中劳力的大型工程、有一整套宗教符号体系。
不是临时搭个庙,而是立制度、设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国家雏形”。
国际学界后来也不得不改口,承认良渚是“东亚最早国家形态之一”,问题是,良渚之前这三四千年,难道什么都没发生?
真要追根,不止良渚、红山、贾湖,还有裴李岗、大地湾、半坡,样样都有城市胚胎、技术创新、社会组织的痕迹。
只是文字没留下,所以“不算”?那还叫历史吗?
“两万年”说法到底哪来的?
先说清楚,两万年“中华文明”这说法,学界没人真盖章通过,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人把“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史”搞混了。
两万年前,确实有定居、有火、有工具。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最早的人工稻谷遗存,时间——公元前18000年。
是的,我们祖先在冰川还没退完时,就开始种稻了。
但种出粮食,和建国家是两回事,那个阶段,还在旧石器晚期,没有社会分层,没有集权,没有专业化,说是“文明”,太赶了点。
不过也有一批人不服,他们不是拿“政治国家”来衡量文明,而是拿文化连续性。
比如说,早在红山文化,就有玉器信仰,到了良渚还在用玉祭天地。
像不像文明的“密码延续”?从图腾到神话,再到礼器,全线贯通,从文化脉络看,根确实够长。
那为啥会有人说中华文明是3300年?
这事和国际话语权有直接关系,西方一套标准——文字、城市、青铜器,商朝一对上,刚刚好。
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很多考古教材都从“商”开始算中国文明,这说法一挂就是几十年。
后来良渚出土、红山发掘,标准挡不住了,中国学界提出一个新说法:不看文字,看“社会复杂化”,谁先出现等级、组织、权力集中的痕迹,谁就早文明一步。
国际学界一开始不认,直到2007年,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被证实有完整排涝结构,工程规模堪比埃及古水渠,这才服了。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你说社会分层算文明,那骨笛、酒器、玉佩是不是都能挂上“文明标签”?
概念一泛,就会有人把“文化史”往前推,一推就推到两万年前人工稻作、洞穴彩绘,再一捆上“中华”,话就跑远了。
搞研究不能靠民族情绪,搞历史不能靠概念泛化。
5000年、5800年、两万年,差的不只是数字,而是文明定义、考古标准、历史认知全线的分歧。
有人想找“最早的中国”,有人想找“最长的根”,真要讲文明,光靠起点远还不够,得看中间有没有断、有没有真把人组织成社会。
“五千年”之外,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问题不在“五千年”对不对,而在能不能继续往下挖,往前推。
良渚文化被定成中华文明的“起点”,是因为它够硬核:古城墙、排水系统、玉琮祭祀,全套都有,符号体系统一,等级分明,是社会组织力的实证,但它不是终点,反而是个门槛。
门槛背后,是几十个文化遗址连成的时间链:仰韶、马家浜、红山、屈家岭、大汶口、龙山……
一个接一个,不断尝试社会组织、分工结构、礼制符号,像一个个文明实验场。
这些文化之间不是断裂,而是过渡,有的试玉礼器,有的搞城墙,有的造祭坛,有的开始水利工程。
哪怕一个文化失败了,它的“成果”也会被后面吸收、继承。
这才是中华文明最狠的地方:不是哪一代突然发明“国家”,而是一批批人累积出的路径。
可偏偏最难的事,就卡在这儿,你想证明“中华文明两万年”,先得搞清楚:文化延续≠文明延续。
现在争议最大的是“象征符号”:骨笛、玉器、陶器图腾,这些是不是“文字的前身”?是不是“宗教的萌芽”?
如果算,那红山、贾湖这些遗址也能算文明;如果不算,那5000年之后才是正式起步。
这不是词语游戏,是学术地基问题,一旦算错,整个文明史就全线错位。
而更棘手的是,“国家”这概念本身也在变。
以前只看有没有城、有王、有兵;现在得看有没有“组织效率”、有没有“精神权威”、有没有“资源调动”能力。
这就让很多遗址开始“上升档次”,像红山文化,原本说是部落级别,后来发现有统一规划的中心祭坛、辐射型聚落、独立神庙体系,一下子变成“准国家级别”。
良渚文化刚开始也没人认,直到实地挖出古城墙长度达6公里、水坝拦水达300万方,学界才改口。
但问题才刚开始,所有这些判断都靠一个基础:出土。
没挖出来的,就没有定论,而考古,拼的就是运气+资金+地理允许。
贾湖遗址出土骨笛,是因为水田没毁掉;三星堆一夜爆火,是因为一铲子挖出青铜神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改写史书”的地方,会不会就埋在某个高速公路下面。
所以说,5000年文明只是我们目前“看得见的”证据链,不是文明的极限。
“两万年”的说法,不是夸张
说到底,“两万年中华文明”这说法,是逼出来的,为什么西方一直,在用3300年来画中华文明的起点?
因为他们有文字、有青铜、有城市,商朝正好对应,他们手里握着“话语权”,我们只能拿出甲骨文当门票。
但真比起农业起源、文明雏形,中国早得多。
西方的农业起源在公元前9000年左右,我们的稻作、粟黍也差不多,甚至部分还更早。
再看文明连续性,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文明早就断了,中华这边,一路没断,从良渚到夏商周,脉络清清楚楚。
所以说,喊“两万年”,不是为了虚夸,而是为了抵抗一种“被别人界定”的文明标准。
我们为什么要推5000年、5800年、甚至更远?不是为了数字的好看,是为了把我们的历史解释权抢回来。
但抢回来不等于乱喊,得靠证据、靠考古、靠扎实研究一步步往前推。
现在最值得期待的地方,是几个关键遗址——贾湖、上山、大地湾、沙坪、双墩……
有些已经初步露头,有些还只是边角料,但都有可能再把文明起点,往前推上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中华文明,从来不是靠奇迹建立的,而是靠一代代人埋头在黄土里刨出来的。
这不是玄学,是科学;不是口号,是骨头、种子、器物一个个实证拼出来的。
现在每一次新发现,都是一次“时空炸裂”,都在往一个问题逼近:文明的真正起点,在哪?
也许终点不是“两万年”,但问题是——谁能下这个定论?
整理|
王曦历史
来源|宇宙解码
中华文明
上一篇
>>更多
历史年华
信息<<
下一篇
100
0
千万年的雨
2025-4-18 15:52:32
发
举报
可爱人生
»
历史年华
›
历史年华
›
历史年华 千万年的雨
›
【坚持 理想 心和 自在】
有趣有用的精品信息
可爱点心 keai.cn 1999年至今
历史年华
@王曦网络科技
浙ICP备17005657号-1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软件条款
|
综合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1999~
2025
keai.cn All Rights Reserved.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回顶部
keai.cn主站
频道首页
返回上页
商城
信息
微信/QQ同号: 8026 8606 沟通趁现在√
长按二维码识别 立即加好友沟通
→【服务无止境 品质您放心】←
【互 联 网】
⊕ A1
企业管理
⊕ A2
新品推广
⊕ A3
话题营销
⊕ A4
品牌宣传
⊕ A5
新闻发稿
⊕ A6
SEO优化
⊕ A7
抖音增粉
⊕ A8
网站建设
【南靖特产】
⊕ B1
麻竹笋
⊕ B2
大月饼
⊕ B3
农家菜肴
⊕ B4
特色农具
⊕ B5
金线莲
⊕ B6
巴戟天
⊕ B7
铁皮石斛
⊕ B8
牛樟芝
【美丽事业】
⊕ C1
整形美容
⊕ C2
新娘妆饰
⊕ C3
化妆品
⊕ C4
医美面膜
⊕ C5
电商运营
⊕ C6
视频拍摄
⊕ C7
服装穿搭
⊕ C8
鞋子帽子
【民族商品】
⊕ D1
青绣刺绣
⊕ D2
冬虫夏草
⊕ D3
新疆特产
⊕ D4
甘肃特产
⊕ D5
昆仑玉石
⊕ D6
耗牛肉干
⊕ D7
羊肉相关
⊕ D8
全国其他特产
【其他服务】
⊕ E1
企业咨询
⊕ E2
沙发家具
⊕ E3
茶叶批发
⊕ E4
眼镜配验
⊕ E5
下午茶点
⊕ E6
创业项目
⊕ E7
网红探店
⊕ E8
品牌策划
→【联系可爱点心】←
微信:80268606
Q Q:80268606
邮箱:80268606@keai.cn
网址:80268606.com
售后:18868898808→发短信
售后:18868898808@keai.cn
综合:wang@keai.cn
点击底部“品质商城”关闭
首页
商城
上市
世界
吃瓜
经济
新闻
娱乐
健康
文学
整形
安全
茶叶
成语
电视
电影
地理
法律
妇儿
歌剧
公益
管理
好酒
减肥
教育
驾校
解梦
军事
靓仔
历史
旅游
猫咪
美容
美食
嫩肤
品牌
汽车
情感
人物
软件
奇趣
生物
诗歌
王氏
书籍
特产
天文
体育
投诉
网科
装修
舞蹈
武术
小狗
两性
心理
戏曲
女孩
养老
研究
音乐
语录
展会
族谱
点击底部“信息中心”关闭
⑧
首页
商城
上市
世界
吃瓜
经济
新闻
娱乐
⑦
科技
文学
健康
安全
茶叶
成语
电视
电影
⑥
地理
法律
妇儿
歌剧
公益
管理
好酒
减肥
⑤
教育
驾校
解梦
军事
靓仔
历史
旅游
猫咪
④
美容
美食
嫩肤
品牌
汽车
情感
人物
软件
③
奇趣
生物
诗歌
书籍
特产
天文
体育
投诉
②
网科
装修
舞蹈
武术
小狗
两性
心理
戏曲
①
女孩
养老
研究
音乐
语录
展会
整形
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