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 发表于 2020-3-23 23:21:21

三流小说改成一流电影?电影《背靠背脸对脸》对原著《秋风醉了》的改动

我不止一次向人推荐过《背靠背脸对脸》这部电影。
即使放在佳作频出的1994年,黄建新导演的这部作品也能位列前茅。这是最精彩的中国本土电影,是专门拍给国人看的故事。

需要先提个醒,目前能找到的资源有长短两个版本,完整版是141分钟。不知为何还有一个被剪辑过的125分钟的版本,删掉了一些比较关键的戏,对整体理解剧情和人物有很大损害。大家观影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141分钟的片长对于国产电影,算是一个很挑战观众的长度。黄建新在当时不动剪刀,足以见得影片里没有闲笔。笔者读完原著,再回来重看电影,越发觉得改编电影的妙处。在这里将原著小说与电影简单对比一下。
影片改编自刘醒龙的小说《秋风醉了》,字数只有短短3.5万字,文字干练,语言朴实,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讲了一个基层官场的故事。黄建新改编的电影沿用了整体的故事框架,只在在人物、剧情上做了些许改动。

改动1、对王副馆长的塑造。王双利这个人物,在小说里具有两面性,这个人能力强,脑子活,做事周全、处世圆滑,但也有缺点一大堆。最致命的就是爱耍小聪明,对领导的意见或命令常常自作聪明加以处理。先是对冷冰冰入文化馆安排公开考试,再是擅自做主建镭射影院,不太把冷局长放在眼里。这也是冷局长屡次不提拔他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小说里,作为直属上司,冷局长对王副馆长排挤两任新馆长所耍的手段应该是洞若观火的。不提拔王副馆长,冷局长有他的理由。
小说里王双利是一个亦正亦反的角色。这个人物太急功近利,不懂得收敛,虽然在失势的时候过了一段避世的日子,但结尾再次反转之后,他立刻就想到“不想升官的干部不是好干部”,继续淌起官场的浑水。王副馆长经历了起起伏伏,但人物并未获得真正成长,开篇的他和结尾的他几乎可以划等号。
在电影中,王副馆长就要立体的多。在电影里的王双利是一个虽有瑕疵但整体不错的人物。作为中心人物,导演把王副馆长身上的一些缺点给去掉了,他头脑灵活,为人仗义,心地善良,这让观众会更喜欢他,继而更加投入剧情。剧中他的所做作为并无太深过错,虽然用了一些小手腕,并无原则问题,都属阳谋。影片开头,他在选举会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说明他极度自信,也光明磊落。而在结尾处,他对摄影师猴子的一席话,表明他是有底线的,同时在经历起起伏伏之后,也对这小小官场有所醒悟。导演直接给观众点破这一点,因此影片结尾的俯瞰全景镜头,就更加给人意味深长之感。
https://img9.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696.webp

改动2、小阎与林馆长合二为一。小说中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是一样,人物都具有生活的复杂性,每个人物既非大奸大恶,也绝不是善类。电影对小说的次要人物进行了压缩,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在短短2个小时里,导演要让观众的目光充分聚焦。这是电影的必要手法。
小说里,小阎因为“鞋匠事件”之后就被撤职了,继任的是一个林馆长。生活作风问题和私奔事件是在林馆长身上发生的。虽然小说里的小阎更加悲惨,但对后面林馆长这个人物塑造的并不成功,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电影将二者合并,小阎这个角色就显得更加丰满,最后他的倒台就会使观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697.webp

改动3、无辜的冷冰冰。前面说了,小说中没有好人,人物都有恶的一面。黄建新大概也是为了舒缓电影的情绪,保留一个无辜的人——冷冰冰。冷冰冰在小说里是与林馆长私奔的那个人,并且提到两次流产,结局可以说是比较惨的。刘醒龙这样写,我猜是为了发泄读者对冷局长的厌恶情绪——冷局长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赔了闺女又折兵。
电影中的冷冰冰则是一个单纯的人,没有过多参与官场政治,在王副馆长失势的时候,更是投以真诚的同情,甚至有一点点暧昧。这一方面有助于塑造主要人物王双利,另一方面也显得真实一些——一个局长的千金大概很难做出和秘书私奔这样的决定罢。电影里,肖乐乐是最终私奔的人,前面有两三处镜头有所提示,观众会觉得也在情理之中。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698.webp

改动4、冷局长以及徐副局长的权利斗争。小说中,徐副局长作为下达通知者,只被一笔带过,并无纵深刻画。虽然作者没有明示,几任馆长的任命决定都是一把手冷局长做出的,他要负全责。读者会自然的将情绪集中于冷局长身上。对这样一个昏聩的领导,虽然刘醒龙最后用给冷冰冰以悲惨下场,来对冷局长的“惩罚”,但到最后作者还是没有正面描写冷局长的结局,出事之后他的处境如何?还能继续当局长吗?他会追悔莫及吗?读者会有疑问。
电影不仅给冷局长加了戏码,也着重塑造了徐副局长这个人物。如果观众愿意深究,就会发现这是影片提示的上层斗争——王副馆长不能顺利升任,与冷徐之间的暗斗不无关系。
最开始的老马,应该是与冷私交不错才被冷提到文化馆做馆长,徐明知老马草包一个却并未反对;接下来的小阎,作为冷的秘书,冷是不方便举荐的,这自然是徐的提议。小阎做事毛手毛脚,徐心知肚明,提议他当馆长就是徐给冷埋的一颗地雷。这个地雷第一次没炸响,出现“鞋匠事件”,冷因为小阎的过错被市领导训斥,但并未下台,因此小阎短暂地停职检查后,继续稳坐馆长。最终地雷还是炸了,冷被迫下台,徐升任局长。电影里特意安排冷局长在退居二线后上街买菜,和王副馆长有几句对话。导演把他的结局交代得明明白白。
这正是导演最高明的妙笔。这样安排,不仅避免了小说里冷冰冰出事的突兀,冷局长被剥夺权利之后的窘境,也让观众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更重要的,这让整个故事有了纵深。文化馆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官场的斗争无处不在。王副馆长为了斗争,把手底下的李会计、老宋、老罗等人当棋子,而王副馆长自己,也不过是他上面官员斗争的棋子。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699.webp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700.webp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701.webp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702.webp

改动5、对老鞋匠的刻画。电影中有处情节,可能会让现在的观众难以理解。老鞋匠为了抱孙子,不惜用烟油水“毒害”孙女,被媳妇发现后用水泼了老鞋匠一脸,吵闹之中王双利反而给了媳妇一巴掌。后来,影片很简单的原谅了老鞋匠的过错。最后因为媳妇的怀孕,翁媳关系似乎比以前更好了。小说其实详细写了王双利自小母亲去世,父亲一手将其带大这一细节,父子之间的情谊非同一般。在这个背景之下,王双利的原谅父亲,以及最后尽力搞到准生证为父亲圆梦,就都顺理成章了。电影略显草率,但联想起当时计划生育大背景下很多人更奇葩的做法,这一手段是有现实依据的,对当时的观众来讲并非不可理解。
电影给老鞋匠在另一个层面给予了更深的刻画。“鞋匠事件”发生后,老父亲从医院出来,在城墙根与儿子的一席话,“县城这么小,这事明天就传开了”,表明整个事件近乎是他存心策划的,就是为了搞臭小阎。加上老鞋匠此前对儿子的对头老罗的态度,这个腹黑的老鞋匠就不仅仅是个急于抱孙子的旧思想老头,而成为儿子官场权利斗争的外延,儿子的斗争通过父亲扩展到更大的社会生活之中。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703.webp

改动6、140元鞋钱。影片里的李会计比原著更加令人讨厌。导演将小阎的140元鞋钱再次引入,将矛盾抛给李和王,李为了向小阎献媚,对老王倒戈相向,人物嘴脸极其丑陋,在场的人几乎都看不公。不过,老王在门口倒下的镜头,前景是老罗坐在门槛上无动于衷,巧妙呼应了影片开头老王对老罗的设计。不同之处在于老罗是个十足讨厌的人,他被扣钱是他咎由自取,老王被扣钱则是因为小阎和李会计存心整人,实属冤枉。
这段情节在小说里是没有的,那140元鞋钱不了了之。不仅如此,老罗之前贪污的藤椅钱,也没有再展开。电影对这两段加以改动,正是这里的矛盾冲突最剧烈,也最能树立人物形象。
https://img9.doubanio.com/view/thing_review/l/public/468704.webp

改动7、关于片名。小说叫《秋风醉了》,明指老马那幅摄影作品,以及后来文化馆舞厅的名字“醉秋风”,小说最后也提及这幅照片。作者用这种文学的手法,传达一种意象,同时或许也暗含某种隐喻,就像这四个字一样,情绪是很值得玩味的。
电影很难传达这种文学情绪。改为《背靠背,脸对脸》,首先是延续黄建新上一部《站直了,别趴下》这样3+3的口语化片名(加上下一部《红灯停,绿灯行》,就是黄建新的城市小市民三部曲),同时也十分直白的道出影片主旨。中国人都是天生的政治家,这句话无处不在的深埋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让观众一看标题即有心理预期,这片名起的棒极了。

除了上述七点,其他的改动肯定还有更多,比如增设的人物摄影师猴子,比如办公室环境的改换,这里就不多说了。电影与文学是截然不同的媒介,文学自有文学的优势,但一旦变为影像,就要符合电影的表现手法。从这些改动中,你一定能够发现电影创作的某些规律。比如主角要讨喜,矛盾冲突要集中,故事人物要紧凑,等等。这些妙处,只有认真观影之后才能体会到。

《背靠背,脸对脸》上映于1994年,彼时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都处在剧烈转型期,体制对文化艺术有一段短暂的松绑期,那几年第五代导演佳作频出,而且每一部都近乎触及底线,《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等都是那时候的作品,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上映于那一年。本片虽然并不为很多影迷津津乐道,但较之这几部毫不逊色,对官场的描摹鞭辟入里,对体制的讽刺辛辣到位,这在以前的电影里是不可能有的,本片之后,体制的管控逐渐加强,也就更难有如此犀利的作品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流小说改成一流电影?电影《背靠背脸对脸》对原著《秋风醉了》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