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书籍

标题: 惠施《历物十事》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曦书籍    时间: 2022-12-27 12:47
标题: 惠施《历物十事》
本帖最后由 王曦书籍 于 2022-12-27 13:10 编辑

惠施的“历物十事”具体内容有: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论惠施“历物十事”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惠施的“历物十事”当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对于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进行了解读,研究了国内外的研讨现状以及研究措施,对惠施的“历物十事”思想的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名与实的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春秋战国期间又是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文化上大繁荣,政治上诸侯夺权,周天子位置风雨飘摇,在这种政治文化背景下,对名实制度的争吵与辩论以及辩者就变得多了起来,之后就对惠施“历物十事”当中包含的时空观思想以及辩证法思想进行逐条分析,惠施某些层面上直观的体察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以及包含着的矛盾,其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在他们的那个时代,惠施的思想是非常具有进步作用的,有利于推动人们正确的認识。
关键词:惠施;辩证法;庄子;
一、惠施著作考证
惠施也叫惠子,生于公元前390年,卒于公元前317年,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是一位哲学家、思想家,名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惠子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在魏国的国都大梁做过宰相,魏王对惠施十分赏识,在《庄子·天下篇》中记录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足以说明惠施的博学与才智。惠施本人并没有留下来著作,他的思想主要是在《庄子·天下篇》中,由庄子的弟子的弟子记录下来得以体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博,其言也不中。历物之意,曰: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二与小同伊,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惠施的“历物十事”思想在上述《庄子·天下篇》中得以记录,还记录了庄子对于惠施思想的看法。“逐万物而不返”是庄子对惠施思想的评价,代表庄子对惠施观点的不赞同,不同意。但是我们从庄子的记录当中可以得知惠施知识的广博与言语之间的力量。庄子认为惠施每一个观点都背离人的实际情况,却一心想要追求得到超人的名称,也是因此惠施总是与众人不和时宜的。庄子与惠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记录记载的庄子与惠施最著名的就是鱼乐”之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还可以有另一种回答:“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的感受,而我的感受恰恰就是知道鱼是快乐的,也就是说,你不知道鱼的感受,并不能推出我不知道鱼的感受,因为我和你,并没有被证明在感受上可以完全等价,或者这种感受可以在我们之间传递。面对庄子的回答“我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惠施既可以把它当做真的,也可以把它当作假的,而惠施恰恰就认为这句话的真值为假,庄子就不能自己将这个真值改变。通过惠施与庄子的争辩可以看出,惠施与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庄子及其代表的道家代表的“逍遥”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境界,而惠施代表的是“求真”的理性思维与哲学思想。在“鱼乐”之争中,庄子想要表达的与惠施所理解的是两个不同的方面,庄子认为鱼是否快乐,与鱼是否真的快乐是不同的,庄子强调的是主观意志与客观事实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一个想法,即是我可以认为并且相信一个事情,但是即使与事实并不相符合也没有关系,鱼快乐不快乐庄子是没有办法得知的,在他的思想里鱼的快乐即可以为是也可以为否。而惠施的主观认知必须与客观的逻辑相统一的的辩证逻辑,他的感受感知只有他自己能够洞察,其他人根本无法知晓,所以只有鱼知道自己是不是快乐的,在惠施的逻辑里,庄子无法得知鱼快乐与否,但是庄子一直没有谈过他知晓鱼的快乐,假设依据惠施的观念会得出一个论断 “庄子不可能晓得鱼快不快乐,但是惠施也不可能晓得庄子知道还是不知道鱼高兴不高兴。”所以最后的观点是个悖论,就是庄子不明白鱼快乐与否,然而这个事实惠施无法得知,但是惠施又是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的,所以庄子得出的结论是你知道我知道,所以我也知道鱼的快乐,主观认知和客观事实不需要也没有必然联系。庄子的人生观是虚无主义的态度,渴望摆脱所以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个人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的哲学是一种出世主义,是一种达观主义,庄子在人世间生活,却不过问人世间的纷繁杂乱的事情。
二、“历物十事”思想的详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无比动荡,各个诸侯为了自己的霸权而争抢,周天子也无法稳固自己地位,而政治的不安局面必然引起文化的动荡,曾经有的名称与现实的制度已经不相符合,当时各个思想家、政治家对名实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谈论。在此背景之下也催生了文化的大发展与繁盛,各个学家各抒己见,在孔子眼里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礼乐制度崩坏,君臣之间制度丧失,各种不是主流的学说,暴乱行径不断发生的时代。孔子认为,要制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首当其冲的就是将周礼的威望再次的建设起来,使社会认可宗法等级秩序,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正名,只有正名才能将上述的问题一一解决掉,孔子所讲的是一整个连锁反应,如果不进行正名,言语之间就没有办法通顺有理性,如果言语之间如此,则事情就没有办法办成,事情要是办不成则想要得到的礼乐的再次兴盛就无法达到,那么刑罚的恰如其分的运用就不能完成,百姓就不知道该做点什么才好,总体上意义就是如果不进行正名导致的就是百姓不知道自己该干嘛,没有是非观,没有善恶价值,从而说明了进行正名的必要性。而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注重在辨证当中逻辑研究的一些学者,主要看重概念的分析,惠施、公孙龙就是其中两个主要的辩证的人物,惠施的主要思想著作已经遗失,但是我们可以从庄子及其弟子的记录中了解到惠施的思想观念,公孙龙同惠施的思想同样引人注目,都是注重逻辑问题的研究,都是注重概念的分类、判断、和推理。
惠施的“历物十事”具体内容有: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大同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南方无穷而有穷”
“今日适越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三、“历物十事”中的时空观思想
惠施的“历物十事“当中有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时空观思想,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具有进步性意义的思想,其中第一条“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意思就是空间非常大,大到无所不包,大到没有外部,“小一”指的是物质的最小微粒,小到不能够再进行分割,总体意思上来讲就是最大的将不再有它范围之外的,最小的将不再有它比它范围更小的,讲的就是空间的无限性与相对性问题,与数学当中的“无限”概念相同,由此可以想到霍金的宇宙无限论,霍金的无限宇宙论在一定程度上与惠施的时空观思想有一定的相似,霍金的宇宙就是大到外面什么都没有,霍金认为,宇宙有限而无界,霍金所构建的宇宙里没有边界;普朗克的时空观就是小到什么都没有,量子物理学在微观的尺度又重新的构建了一次“时空观”,涉及到了最小的尺度“普朗克尺度”,在普朗克尺度下,时空是“相对”的,是不确定的,这些思想与惠施的时空观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讲的也是空间的相对性,指的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看,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讲的都是空间的相对性,“历物十事”中还涉及了微分和积分,“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这一事当中的无厚讲的就是薄到了极致,体積上是没有的,但是却有面积,所以“其大千里“指的就是几何学里的面的概念,还涉及到了时空图与世界线,其中包含着一些现代宇宙论的萌芽。
四、“历物十事”中的辩证法思想
惠施的“历物十事”当中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思想,在某些部分是比较直观的猜测,猜测到了事物都是矛盾的和事物的位移。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当中也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大一”惠施用来指的是大到包罗万象,小到不能够在进行分割叫做“小一”,说明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一”这个内容的,所以其中包含辩证法 的因素。惠施的“历物十事”十个命题,展现了惠施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是从高低的角度来看,“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是从大小的角度来看,“无厚不可积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等内容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都是相对而言的,从事物的变动不居中说明今昔事物的时间关系都是相对的,“今日适越而昔来”、“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等说的就是空间的相对关系的内容。“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当太阳上升到正中央位置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向其他方向过去,开始偏斜,讲的是任何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当中,在西方哲学当中赫拉克利特也有过同样的观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黑格尔认为这是辩证法的开始,惠施的二十一事当中的“飞鸟之影,未尝动也”是“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反命题,与芝诺的“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表达的是相同的意思,“飞矢不动”是说,飞矢在规定的时间里会途径许多的点,而在这整段时间的某一个瞬间当中,飞矢一定会固定的处在某一个瞬间的点之上,所以说在这个瞬间的点之上,飞矢是静止的,且是不移动的。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说的是让乌龟先爬一个距离,阿基里斯想追上这个距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乌龟继续的爬了一个距离,如此阿基里斯就没有限度的接近乌龟,但是就是没有办法追赶上乌龟,这两个观点是与惠施观点相反的反命题。黑格尔的观点与惠施的观点类似,黑格尔认为,事物都是处于不同的变化当中的,飞矢不可能静止的停留在某一点上,即便时间被分裂成最小的单位点,飞矢在这上面也是即在这个点上,又在另一个点上的,与惠施一样都是认为事物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说的是天下的东西如果说都是一样的,那么一切都具有相同的地方,所以可以叫做“毕同”,世俗所说的这个东西与那个东西的同异,不过就是小同小异,而“泛爱以物,天地一体也”是与上面相连接的,这是惠施一直想表达的观点,惠施认为万物既然都有相同的一方面,那么我们就应该用相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对待,不应该有不同的方面。
文中对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将在庄子书中的得以记录的惠施的思想来进行分析探查,从而得知了惠施的“历物十事”的具体逐条思想,从中可以分析出庄子对于惠施思想的看法,观点,庄子与惠施的思想与智慧都是非常高超卓越的,但是庄子对于惠施的思想看法观点却持有一种不赞成的态度,认为惠施专注于名。之后诉说了一下惠施思想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惠施“历物十事”当中包含的宇宙论思想与辩证法思想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着空间的无限性与相对性的问题,其中一些观点与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有一脉相通的地方,而惠施的“历物十事”思想也可以理解为相对和参照,事物有多方面的角度能够进行解析,可以将其理解为正确性的,也可以将其理解为错误性的,当我们有了一个参照物之后,事物就不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观察分析,就要从两面性的角度来看,用辩证的观念去思虑。
参考文献
[1] 庄子.庄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
[2] 道藏:第11册[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3] 陈广忠译注.淮南子. [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 高华平等译注.韩非子. [M].北京:中华书局.2015.
[5]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M].重庆:重庆出版公司.2013.
[6]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 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意[C].饮冰室合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
[8] 杨俊光.惠施公孙龙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 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中人民大学出版杜.2007.
[10] 复且大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哲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丽娜(1996.01-),女,汉,黑龙江省富锦市,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宗教人类学





欢迎光临 王曦书籍 (http://www.keairensheng.com/shuji/) keai.cn